“我们现在以及将来面临的一个最实际的问题,还是怎样才能把虾养成功。”4月8日,在湛江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对虾产业发展论坛上,中山大学海洋学院院长、国家虾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何建国表示,作为水产中的大产业之一,对虾产业在近几年高速发展之后,诸多问题仍未解决,就目前来说,怎样控制病害大规模流行是行业的焦点。
“现在养虾最需要担心的不是价钱,而是防病。”何建国表示,除虾苗、饲料等因素之外,病毒性疾病是目前制约对虾产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经过几年来的对比发现,养殖环境的改善和病害暴发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我觉得,生物防控方法一定会成为今后养殖过程中病害防治的主流。”何建国在论坛发言中再次强调这样的观点。他介绍,对虾病害的暴发其实包括两个步骤,个体发生和传播流行,如果能够在个体发生阶段通过生物防控的方式将病害控制,基本上可以保证养殖的成功。尤其在防控病害个体发生方面。
“针对不同的养殖环境,选择不同的品种混养,可以达到理想的养殖效果。”何建国曾经在相关报告中提到,对虾养殖中,虾个体的发病往往难以避免,关键是避免个体发生的病害发展成传播流行。以白斑病为例,在实验中,1尾病虾会被50多尾健康的虾啃食,7公分体长的养殖虾群暴发白斑病,在11天后全池死光。何建国举例说,在低盐度环境,胡子鲶、草鱼都是很好的对虾混养品种,从目前调查的情况看,鱼虾混养是控制病害流行的理想方式,2010年的虾病流行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很多混养的地区发病率较低。
以“引领对虾产业升级、整合全球产业资源”为主题的本届论坛,贸易成为另外一个避不开的话题。据了解,我国是世界上对虾产量最大、消费量最多的国家,对虾产业是我国渔业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数据显示,2009年国内对虾养殖产量130万吨,超过全球总产量的1/3,其中出口量高达21.6万吨。但是这背后,对虾贸易格局却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据记者了解,对虾出口市场已经开始出现萎缩,内销市场却在近几年风声水起,2009年中国从东盟进口对虾12000吨,比2008年增长2000吨;2009年国内对虾销售总量也相对比2008年增加22.5万吨。过去两年的数据显示,国内市场巨大,对虾消费容量潜力无限。
“预测2014年中国国内的对虾消费量将超过产量,那时国内对虾将面临从出口到进口的一个大转变。”在谈到对虾贸易时,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和表示,虽然国内对虾产业饱受病害及价格因素等的困扰,但是国内市场的接受度越来越高。“这是整个对虾产业的绝佳机会。”
崔和认为,在内销增长的同时,怎样搭建产品销售渠道、严格把控产品质量等问题都是相关企业现在必须思考的。“以前有人说质量不过关的虾给中国人吃,现在市场上还存在部分厂家以次充好,一斤虾仁当两斤卖的现象,这些都值得同行们警惕。”崔和认为,只要质量过关,渠道畅通,对虾内销市场必定大有可为。“我最近看到国际机构的预测,2011年中国将迈进对虾进口国的行列。”
本届论坛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湛江市政府、国家虾产业体系主办,论坛还邀请了美国、泰国、印尼等对虾主要生产及贸易国代表出席,力求搭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对虾产业交流平台,参与人数近400人。除探讨对虾病害和贸易之外,亲虾选育、对虾饲料企业发展、生态养殖等都有精彩报告,本次论坛将于4月9日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