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底的海交会上,海口市得到了全省最大的一笔订单——5年出口新加坡4000万羽熟食文昌鸡,订单金额高达16亿元。很难想象,在5年前,海口市还是一个生猪、活鸡零出口的地区。
“打造‘绿色’和‘特色’两张品牌,无疑是海口畜牧出岛出口的通行证。”正如海口市农业局负责人所言,“十一五”期间,海口市大力推动招商引资、良种繁育、防疫投入机制等政策上的扶持,以及龙头企业的强力带动,建立和完善了市、镇、村(基地)三级防疫网以及五大防控体系,规模养殖场实现了养殖技术标准化、设施自动化、防疫检测、闭路监控五大系统的标准化。
2009年,海口无疫区项目建设顺利通过农业部验收,为该市的畜牧业发展树起了最大的金字招牌。目前,全市有大型良种繁育场31个,规模养殖场1326个。畜牧品种也从生猪、文昌鸡扩大到永东黑山羊、龙福肉鸽、东平肉鹅等特色畜禽。
2月12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海口市美兰区锦丰村的群绿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郭义群告诉记者,目前该养殖小区的生猪存栏量为4500头,出栏量达9880头。“猪肉价一直在涨,养猪让农民增收很快。”
“养猪不仅能赚大钱,还能帮农民省钱!”日前,在海口市美兰区锦堂猪—沼—菜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小区,海口市农业局一位相关负责人王强指着那一眼眼沼气井,高兴地对记者说。
畜牧业+沼气业这一开创性理念,是海口市有效解决发展与污染矛盾的绝招。养殖粪水流入沼气池,经发酵后形成沼气供村民点灯做饭,池中的沼液、沼渣为种植业提供上等肥料,而粮食等作物可为畜牧业提供饲料,作物秸秆是沼池制气的原料。这就是生态畜牧业闭合循环圈。
2006年,海口市率先示范,2008年又获省农业厅支持,启动省、市共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项目。目前,全市共建成“一池三改”沼气池1.7万户,大中型、联户型沼气155处,受益农民达8万人;年净化养殖废弃物和年产优质肥各300多万吨,年产相当于1.4万吨煤的沼气1800万立方米;建立“猪-沼-作物”生态循环农业基地近10万亩,年产生综合效益在5000万元以上。
这一切不仅使“猪入圈、粪入池、气入户、肥入园、厨无烟、灯非电”成为现实,更有效解决了农村能源难、防疫难、治污难、增收难、林木保护难等“六难”问题。
采访中,记者从锦堂村了解到,该村70多户农民,每户每年可省燃气和照明费用上千元。
据悉,“十二五”期间,海口市将继续做强生猪、文昌鸡等优势产业,扩大发展海南和牛、黑山羊等特色畜禽业,省、市合作框架协议计划三年内再扶持发展生态养殖小区30个,海南和牛示范基地50个。另外,又将启动建设年屠宰加工生猪240万头,年产冷鲜白条肉16万吨,熟食制品5000吨的生猪屠宰深加工项目及4万吨出口标准冷链物流中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