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0年生产形势分析
截至2010年12月末,预计全省奶牛存栏可超过36万头,较年初增加至少3万头,增幅9.09%,同比增长24.57%。
(一)奶牛存栏稳步增加
2010年我省奶牛存栏增幅明显,主要原因:
一是大型饲养企业的集中引进成为奶牛存栏增加的主力。据海关统计,2010年,辉山乳业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进口的荷斯坦和娟珊育成牛总数超过18000头,成为我省奶牛存栏增加的绝对主力。从2月份开始,这些外来的奶牛陆续进入其在法库、义县和抚顺的各个牛场。
二是原有奶牛群体存栏稳定增长。通过对省内部分地区进行调查了解到,我省奶牛的存栏同样稳步提高。首先,奶牛异常掉头现象基本消失,奶牛远距离流转的现象鲜有发生,多以省内流转为主,奶牛群体基本保持稳定;同时,经过自群扩繁,我省奶牛的存栏数量亦得到一定提高。
(二)原料奶和乳制品价格持续上升
进入2010年不久,我省原料奶和很多奶制品价格均出现增长。首先,全省原料奶价格在1~5月份连续5个月出现上升,包括2009年在内,已累计9个月出现提高,累计提高幅度达到30%。在3月份时,全省原料奶平均价格在2.7元/千克左右,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之后,原料奶价格继续提高。进入第三季度,原料奶价格依旧坚挺,往年,原料奶价格都会在此时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2009年同期,原料奶价格下降幅度已经很小,而今年则是有所上涨,相比于第二季度,原料奶价格可提高近10%。第四季度,原料奶价格稳中有升,有提高但提高幅度不大,大约平均提高0.2元/千克左右,说明原料奶仍旧是供不应求的,尤其是优质原料奶。其次,市面上各乳制品厂家都上调了部分产品价格,价格上调主要集中在2010年第一季度,有些是取消了之前的优惠、促销政策,也相当于上调了价格。在大连,某乳品厂家500克鲜牛奶及巴氏奶给便利店的批发价上涨了0.2元,250克鲜牛奶批发价上涨了0.1元,涨价幅度接近10%。在沈阳、锦州等地也有巴氏杀菌奶和酸奶价格上调0.1元。暑期当中,个别保质期短的产品价格出现了小幅下降,但同比降幅明显收窄,相比于往年各大超市在夏季液态奶消售淡季频繁进行的价格促销不同,今夏的液态奶市场,大范围的“买五赠一”和直接的价格折扣已不多见。受原料采购、运输和生产加工等成本增加影响,11月份以后,一些乳制品价格再次有所提高,主要是保质期长的产品。从全年来看,我省乳制品的销售始终比较旺盛。
(三)饲养成本增加挤压生产效益
原料奶价格的不断上调增加了奶农的收入,估计每月每头可增加近200元的收入,增加的幅度是非常可观的,但由于奶牛饲养投入方面也出现了增加,增加的收入未能全部转化为效益。
饲养投入的增加主要来自饲料方面。一方面,2010年以来,国内玉米价格在减产、需求、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呈现大幅度上涨走势。3月份开始,玉米价格迅速上扬,5月份,有些地区曾一度超过了2元/千克,虽然曾短暂回落至1.9元/千克左右,但很快又继续上扬,11月份开始,受国家一系列调控措施影响,全国玉米价格开始维稳,但已经在高位运行。12月底,大商所玉米收盘指数报2289元/吨,同比上涨446元/吨,上涨24.2%,反映出玉米现货市场价格的坚挺。另一方面,全年豆粕价格同样出现大幅度上涨,受进口大豆价格提高影响,豆粕价格提高明显,在进入第三季度时,豆粕价格已经超过3000元/吨,之后缓慢升高,9月末时涨价幅度骤然提高,一度超过3500,单季涨价幅度超过10%。另外,包括劳动力、防疫等方面的成本亦有所增加,导致奶牛饲养收入增加的部分不能全部转化为效益。
综合以上,奶牛的饲养效益每月每头实际增加150元左右,年效益可达近2000~3000元,相比于2009年仍有明显的提高。
(四)奶牛饲养模式和规模饲养比例得到了优化和提高
2010年,我省从政策上继续扶持规模化养殖,主要包括:对验收合格的每个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单元补助20万元,对被评为辽宁省奶牛合作社重点社给予25万元,普通合作社13万元的资金扶持。政策上的扶持使我省规模饲养比例继续增加,除了城市周边和偏远城镇靠零售原料奶的散养户之外,全省散养户已越来越少。经过1年多的转变,我省如千山区、沈北新区等很多地区的奶牛散养户已经基本实现了饲养方式的转变,要么人和牛共同进入了小区,要么人放弃牛,使牛通过流转也进入了小区。
总之,规模饲养比例得到大幅度提高,与此相对应的是以前良莠不齐的奶站也实现了优胜劣汰,当然,规模饲养比例的提高所衍生的问题也需要及时纠正,特别是奶牛进入小区以后,小区内人和牛的管理需要加强,奶牛饲养方式的转变也需要同步进行;而辉山、伊利等乳业集团,越来越多地介入到了生产环节,形成了生产、加工和深加工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更加优化了产业链的结构,在各项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规模化和产业化逐渐成为奶牛饲养的主旋律。
(五)消费者信心逐渐恢复
在经历了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我省目前消费者对液态奶的消费信心逐渐恢复,虽然2010年国内奶粉行业曝光了两件丑闻,一个是疑似含性激素的婴儿奶粉导致婴儿性早熟,另一个是2008年封存的三聚氰胺超标奶粉或其制品在全国各地不断被发现,但对我省消费者总体影响不大,主要表现在我省各系列液态奶销售的持续火爆。分析主要原因得益于我省原料奶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在各级政府、奶牛饲养者和乳制品加工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已经从源头上保证了原料奶的质量。
二、2011年生产形势预测
从饲养效益来看,2011年我省奶牛饲养效益应该会维持2010年的水平,可能出现小幅度上扬;同时,由于液态奶市场需求旺盛,预计原料奶价格会有小幅度上升,但由于原料奶价格的提高有可能会促进奶粉进口量的大幅度提高,进而挤压国内奶粉生产空间,因此,原料奶价格上升空间应该不会很大。
从饲养规模来看,从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到2009年,我省奶牛生产一直以调整和恢复为主,2010年,刚刚进入相对稳定期,预计2011年,我省牛奶从生产、收购、加工到销售的整个链条将进一步趋于稳定。
三、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省奶牛生产的发展,新的制约因素开始出现,主要是缺少技术支持和缺乏人力两大方面。
一是近些年,部分奶牛户在应对疾病发生时,缺少科学技术支持和处理办法,进而增加了奶牛饲养的投入,并导致个别奶牛群体产奶量下降。奶牛得病以后,特别是感染类疾病,若使用抗生素,奶牛所产的牛奶将因为达不到无抗标准被拒收,瞒而不报还有面临严厉处罚的风险,使养牛户难于决定是否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因缺少有效的解决办法,进而导致延缓甚至延误奶牛疾病的治疗,个别引起奶牛提前被淘汰。
二是人力越来越成为阻碍我省奶牛发展的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其他工种待遇的提高,又脏又累且工时又长的饲养奶牛工作越来越难吸引新的打工者,特别是青壮劳动力,目前看,这个难题并不是简单提高少许劳动报酬就能解决;同时,雇佣的打工者多是被动工作,主动性不高,部分盲目扩大饲养规模而进入小区的饲养户因为缺乏善于对人和牛的综合管理而在生产中出现问题,饲养效益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