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 » 正文

海水养殖“得不偿失”成众矢之的

  作者: 来源: 日期:2011-01-21  
     全球对鱼类的需求越来越高,海洋的渔业资源储备量却日益减少,因此,鱼类养殖在应对日益增长的需要上作用巨大。但是环保主义者们提出,海水养鱼业现在存在严重的问题,如疾病、过量使用抗生素以及寄生虫感染。这一产业必须采取强力有效的措施,来提供可以代替野生鱼类的可持续资源。

    海水养殖业引来批评声音

    鱼类养殖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无疑是一场潜在的灾难”,旧金山绿色和平组织资深人士卡森·特雷诺说,“水产养殖对我们来说非常有用,我们可以借此来满足随人口增加而增长的需求,但是一定要慎重选择方法。”

    海水养鱼业最严重的问题在于,很多养鱼场都用鱼油或鱼粉作饲料,或者在海里捕捞小鱼来喂养人工养殖的大鱼。这样,人工养殖的鱼每增加一磅,就要消耗好几磅野生鱼类,也就是说,鱼类养殖非但没有减轻自然的压力,反而进一步消耗了海洋资源。“这非但没有解决海洋生态问题,反而让问题更严重了。”英国土壤协会的政策主任彼得·梅尔切特说。

    养殖的鱼类逃脱养鱼场的围栏是很普遍的现象。但是如果逃走的鱼是本地没有的品种,且与当地品种产生竞争,就会危及本地鱼类的生存。不久之后,经过基因改造的鲑鱼即将投入养殖,这样的现象就更令人担忧。

    一个养鱼场通常养殖上万条鱼,排出的大量污水会污染沿岸的海水。鱼群数量庞大密集,因此容易产生疾病,传染给野生的种群。为了防止疾病的爆发,人们在养鱼场中投入大量的抗生素,这在拉丁美洲和亚洲尤为常见。而这些抗生素也会随着废水排入海中,使细菌产生抗药性。

    另一个主要问题是鱼虱大量感染养殖场中的鲑鱼。这种寄生虫在野生环境下是很少见的,但是在沿海的养鱼场中则非常常见,对路过的野生幼年鲑鱼产生很大危害。

    养殖业内部为海水养殖辩护

    拥护者们称,近年来,随着海水养鱼经济地位的迅速上升,它已经成为为世界上日益增加而且日益富有的人口提供食物的重要途径。欧洲海产养殖商联合会的秘书长考特尼·霍夫说,仅欧洲,一年就能生产超过200亿吨的养殖鱼类,产业年收入40亿欧元。海水养鱼场提供的鱼肉占全世界人们总消耗的一半。

    业内人士表示,他们已经在改变饲料的成分,预防和监测疾病,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力图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霍夫说:“海洋本身就有极好的自我调节系统,只要海浪、洋流以及其他海洋活动正常强劲,养殖业根本就是零环境风险的。”他还说,养殖者正在认真地解决引发最多批评声音的问题:用野生鱼类来做饲料。更新、更有效的饲料已经在逐步代替用鱼肉作原料的饲料,已经有部分养殖场降到增加一磅重量只消耗一磅鱼肉的水平。

    而至于其他批评,他认为是没有道理的。他说:“来自环保方面的批评有点不着边际。一说起沿海设立养鱼场,总会有人提出各种各样的理由,表示反对。”

    最近,为了促进负责任的鱼类养殖,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荷兰可持续贸易倡议设立了水产养殖管理委员会来建立将负责任与否体现在商品标签上的评价体系。这一委员会的主席菲利普·史密斯说:“尽管海水养鱼场存在一系列问题,但是不可否认,它还是非常有效地为我们提供了优质的蛋白质。正因为海洋无法再进行进一步开发,为了养活新增人口,我们才更应该依赖水产养殖。”

    选择可持续养殖方法

    梅尔切特认为,所谓“新增的需求”根本子虚乌有。富裕国家的人们比他们的父辈和祖辈所吃的鱼、禽类和肉类要多得多,原因正是工业化养殖方法使这些食物价格剧降,随吃随有。他说:“这不是养活新增人口,而是在计划人们富裕之后会吃些什么。”他预计,自然环境所提供的鲑鱼和鸡肉只是达到让我们“偶尔”有得吃的程度而已。

    养殖像鲑鱼和鳕鱼这样的肉食生物不是可持续的方法,因为这些鱼类本身就要消耗大量的其他鱼类。很多饲料都是在南太平洋由巨大的轮船捞上来,加工成鱼肉丸再运到全世界的。这一过程的碳排放是很多的,相当于把南美洲的热带雨林砍伐掉,种植大豆,来饲养几千公里以外的奶牛。饲养草食性的海洋生物,比如罗非鱼、条纹鲈鱼、淡水螯虾和淡水对虾,就比较环保。它们可以饲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消除生物或者污染物进入野生环境的风险。

    梅尔切特说,消费者们对事物的生产方法越来越关注,这也许会促使生产者们改变养殖方法。

    水产养殖管理委员会主席史密斯承认,将出现在商店里的“评价标签”只是改革海水养殖的第一步。但是他说,这一体系将会使零售商和顾客们清楚了解食物的来源。“我们不能再继续现在的养殖方法了”,他说,“必须用更少的资源,产出更多的产品。”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