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反刍动物 » 正文

2010年辽宁省肉牛生产形势分析及2011年预测

  作者: 来源: 日期:2011-01-17  
     2010年,我省肉牛生产在2008年和2009年恢复性上升的后续作用带动下,保持小幅增长。2010年第一、二、三季度末全省肉牛饲养量分别为425.7、493.2、560.6万头,同比分别增长10.4%、3.42%、3.24%,出栏量分别为67.3、135.6、198.6万头,同比分别增长8.03%、2.96%、2.8%;存栏分别为358.4、357.6、362.0万头,同比分别增长10.86%、3.59%、3.49%;牛肉产量分别为11.96、24.5、29.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7.84%、4.52%、2.78%。预计全年饲养量642.97万头,比上年度增长3.04%。

    一、2010年肉牛生产的基本情况

    (一)肉牛价格处于低位,牛肉价格小幅波动

    2010年牲畜交易市场各类肉牛平均价格的年内浮动范围分别为:300千克以下小公牛14.4 元/千克~15.6元/千克;300千克以上小公牛14 元/千克~15元/千克;300千克以下的小母牛12元/千克~13.4元/千克;中上等质量的母牛为4800元/头~5500元/头;育肥牛13.6元/千克~15元/千克。价格变化的总体趋势为,年初价格处于中位,春节后下滑,4至6月份为全年最低,之后价格逐渐回升,11月份达到最高位,进入12月份中、下旬,除育肥牛的价格没有下降外,其余类型肉牛价格都有小幅回落。

    大型屠宰场的育肥牛(屠宰率54%)收购价格年初为14.6元/千克,春节前后小幅上涨,之后下降,4至6月份降到最低14.4元/千克,7月份开始上涨,11月份和12月份达到最高 15.5元/千克。牛肉出厂均价年内在28000元/吨~33000元/吨间浮动,变化趋势为,春节后开始下降,9月份达到最低点,之后上涨,12月份达到最高。农贸市场的牛肉零售价格全年定格在34元/千克。

    (二)育肥户(场)和屠宰厂效益稳定,母牛户收益下滑

    育肥户饲养育肥牛6个月左右,每头可获利700元左右,屠宰厂每屠宰加工1头牛可获利200元左右,母牛户饲养一头成年母牛,在人工和粗饲料都不计入成本的情况下,年均收益在1100元左右。

    二、2010年肉牛生产形势分析

    (一)促进肉牛发展的有利因素

    1.政策环境好。在过去的3个五年计划中,肉牛产业都是各级政府大力扶持、引导和鼓励发展的行业,“十一五”以来又被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行业,各级政府因地制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肉牛业的优惠政策,为肉牛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标准化小区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2008起,我省制定并实施了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财政扶持政策,至2010年末共鼓励建设肉牛小区1780个,有力地推动了全省肉牛养殖的规模化和标准化进程。

    3.具有强大的肉牛屠宰加工能力。至2010年末,我省建有规模屠宰加工企业19家,总屠宰加工能力200多万头,占全省肉牛出栏总量的80%,加工能力全国一流。部分企业的设施、设备条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2008~2010年,省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亿元,用于实施了畜产品加工业建设项目及财政资金奖励,增强了龙头企业的竞争力。

    4.牛群质量好。我省黄牛改良工作起步早,进展快,普及率高。而且从上世纪末开始,实施了母牛品系化建设,划分改良品种繁育区,开展优秀杂种母牛登记,引导农民采用级进杂交,为母牛群杂种优势的持续利用奠定了基础。目前,我省约70%以上的母牛级进杂交代次达到了4代以上,母牛群的肉用牛体型特征基本形成、母牛的繁殖性能、断奶犊牛体重、育肥牛的生长速度等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优质牛源远销山东、河北、河南、湖南、陕西、浙江、内蒙、黑龙江、吉林等省份。

    5.饲料资源丰富。我省是国家粮食主产省份,粮食年产2000万吨,每年有近3200万吨的秸秆产量,为发展肉牛生产提供了丰富的饲料资源。

    6.肉牛繁育和技术推广体系健全。在黄牛改良工作之初,我省即建立起了由省牛冷冻精液站、市级改良站、县级改良站和乡(村)改良站点组成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多年来,各级政府和畜牧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肉牛繁育体系建设,强化机构建设,设立引种专项资金;种公牛站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积极履行推进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公益职能;各市、县的畜牧技术推广部门将肉牛改良作为核心工作内容;为广大养牛户提供社会化配种服务的牛人工输精员,接受行业管理和技术培训,共同组成了良种冻精推广和服务网络。

    7.肉牛养殖优势区域已基本完成由山区向丘陵和平原地区的转移。在严格实施“封山育林”政策之前,无论是牛群的存栏数量还是质量,山区都明显优于平原地区。经过几年的此消彼长,丘陵和平原地区(也是玉米主产区)已成为肉牛养殖的优势和重点区域。伴随着这一改变,一是带来了肉牛饲养管理方式的深刻转变,二是可以避免“封山禁牧”政策对肉牛养殖业的冲击。从上述两点看,优势区由山区向丘陵和平原地区的转移是肉牛生产的有利因素。

    8.辽育白牛选育和产业开发项目的组织实施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10年初,我省自主培育的辽育白牛被农业部正式批准为肉牛新品种。为了加快新品种牛推广应用步伐,实现品种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省畜牧兽医局组织相关部门和企业启动了以肉牛屠宰加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推行品种培育、饲养生产、屠宰加工、市场开发等一体化经营模式为核心,发展中、高档肉牛产业为目标的辽育白牛产业开发项目。该项目有力地带动了项目区的肉牛产业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母牛户补栏积极性下降,牛源紧张的矛盾仍然突出。持续几年的牛源短缺,使得 2008年和2009年的肉牛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繁殖母牛养殖效益增加,调动了农民饲养母牛的积极性,母牛补栏或扩群的势头强劲。2010年由于饲料价格上涨,养殖成本加大,劳动力价格大幅攀升,肉牛养殖比较效益低的态势加剧,尤其是母牛和犊牛的价格下滑,严重挫伤了农民养牛积极性,母牛补栏势头明显减弱。牛源紧张的矛盾仍是限制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2.小公犊与育肥牛价格接近,挤压了母牛养殖的利润空间。按照以往的肉牛价格常态,断奶公牛的价格要高于育肥牛价格,两者间的差价通常保持在1元/斤左右。而今年两者价格没有明显差距,甚至有时还出现倒挂现象。育肥场在架子牛入栏价格上占有优势,但由于养殖成本的增加,最终利润并没有增加。也就是说,在产业链整体效益缩减的情况下,屠宰厂和育肥场挤占母牛户的利益,保住了自身利益,母牛户独自承担了各生产要素涨价给产业带来的利润降低。

    3.育肥牛饲养方式单一,无法满足高端牛肉生产的需求。近年来,高档牛肉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许多育肥屠宰企业对存在高额利润空间的高端牛肉市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目前我省的育肥牛生产方式基本是断奶公犊经过6~8个月的肥育,体重达到500千克以上即出栏屠宰。育肥期内体重快速增长是育肥饲养追求的唯一目标,以追求肌间脂沉积等肉质目标的高档肉牛育肥生产还是空白。育肥生产无法满足高端牛肉产品生产的需求。

    4.玉米秸秆等粗饲料资源利用率低。据统计,我省每年只有20%的秸秆用于畜牧养殖,而且用于粗饲料部分的利用效率也很低。首先,肉牛养殖发展得好的地区,养牛户往往根据耕种的土地面积来决定母牛的养殖数量,依据是每3至4亩地秸秆养1头母牛。在这些地区和农户中,秸秆资源得到了利用,甚至存在秸秆资源不足的问题,而其他农户或地区,多年来残留的秸秆已成为农村的污染源之一。其次,许多育肥场(户)完全有条件采用更好的生物、化学或物理方法对秸秆进行深加工,但他们却将秸秆切断后直接饲喂,同样是对秸秆资源的浪费。

    5.龙头企业没有走出低质低价的圈子,肉牛产业化程度较低。我省牛源质量好,饲料等肉牛养殖资源丰富,但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却一直在走“低质低价”的路子。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屠宰场对育肥牛的计价体系只包含数量,不包含质量,相当一部分育肥场,只好将质量上乘的育肥牛销往外省已获得更高的收益。屠宰厂却要到省外组织牛源,经过长途运输购入的牛源大部分牛质量要比本地差,其结果是屠宰厂的产量和质量都达不到充分拉动当地肉牛养殖的需要。产业化方面,与鸡、猪、奶牛等养殖业相比,肉牛的产业化程度较低。它的基本特征是区域布局不明朗,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各环节未构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服务社会化程度低等,经营分散,管理较粗放等。

    6.肉牛养殖从业者素质低,后继乏人。近年来,农村大批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从事肉牛养殖的大都是老人和妇女,这些从业者劳动和管理能力差,文化素质低。另外,在年轻人眼里,肉牛饲养业环境差,收入低,没有出息,绝大多数不肯从事该行业,肉牛养殖业后继乏人。这些都限制了肉牛生产的进步和发展。

    7.肉牛规模养殖缺少融资渠道。近年来,一些具有经营意识的农民已经意识到肉牛养殖,尤其是育肥牛的市场和疫病风险低,收益稳定,而且技术和房舍要求条件不高,是一个很好的致富门路。但由于其投入高、周期长,苦于资金不足,又找不到融资渠道,近几年出现了一些投资肉牛育肥,建了牛舍却没钱买牛的现象。

    三、2011年肉牛生产形势预测

    预计2011年,牛肉价格将小幅上涨,肉牛价格将得到部分恢复。由于2010年母牛养殖恢复势头受挫,牛源紧张的矛盾不会得到明显缓解;而受物价整体上涨的带动,滞涨的牛肉价格上半年将完成补涨,之后平稳运行;在国家实施财政紧缩政策和城市生活费用增加的大环境下,农民外出打工的机会和积极性有所降低,会有更多的人回乡从事肉牛养殖,肉牛生产出现恢复性增长。

    四、建议

    (一)政策

    出台鼓励农村金融机构为肉牛养殖服务的配套政策。针对肉牛养殖特点,尽快建立并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对肉牛规模养殖实施保险政策,由地方财政统一承担畜牧业保险费用,对金融机构新增加肉牛业贷款要给予收贷税收优惠或减免政策,充分调动金融机构信贷支持肉牛业发展的积极性,为肉牛规模养殖户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二)屠宰加工企业

    1.完善育肥牛收购等级标准,提高优质育肥牛的收购价格。建议屠宰场除了现有的体重和屠宰率两个指标外,还要将年龄、性别、品种、繁殖状态、育肥度等因素纳入育肥牛的计价体系,制定完善的育肥牛收购等级标准,执行育肥牛收购优质优价制度,扩大优质牛源,提高产品质量。

    2.扩大出口。企业应练好“内功”和“外功”,加大出口销售力度,在已有的牛肉出口基础上,扩展出口国家(或地区),增加品种数量,扩大销售量,以打破内销不足的局限。

    3.建立牛肉生产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有条件的企业应建立牛肉生产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实现产品质量安全可控,增加产品附加值,为实施品牌战略和出口创汇打基础。

    4.屠宰企业对养殖户的联合与扶持由单一的稳定牛源深入到更多的服务领域。建议有实力的屠宰加工企业借鉴肉鸡产业化运行模式,在对养殖户联合和扶持时由单一的稳定牛源拓展到更多的技术服务领域。

    (三)育肥(场)户

    1.有条件的育肥场采用高档肉牛育肥饲养方式。资金和技术条件较好的育肥户(场)选择合适品种的育肥牛牛源,采用高档肉牛育肥饲养方式组织育肥生产,在满足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开发中、高档牛肉产品需求的同时,获得更高的养殖效益。

    2.应用粗饲料的深加工技术,提高饲料利用率。建议所有仍然采用玉米秸秆切短后直接饲喂做法的育肥场(户),结合场区条件,利用低成本、易得的资源,找到切实可行的秸秆深加工处理方法,提高粗饲料利用率和饲喂效果。

    (四)母牛户

    1.继续加强品种改良。继续选择合适品种的优秀种公牛实施杂交改良,建议西门塔尔繁育区的母牛采用弗莱维赫种公牛开展杂交选配,提高母牛的哺乳能力,通过代哺奶用公犊增加收入。

    2.加强母牛和犊牛饲养管理。增加精饲料供给,提高母牛日粮营养水平,合理分配母牛不同生理周期的精料量,加强繁殖管理,适时配种,犊牛尽早补饲,及时断奶。另外,要重视母牛环境和卫生条件的改善,减少不良环境造成的营养消耗。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