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由传统养殖模式形成的传统交易习惯,就是以产定销。不像粮食种了多少就收多少,而生猪饲养数量不一定就是出栏数量,饲养时间不一定决定出栏时间。随着规模化养殖比例的不断提高,产销信息的模糊性将给生猪产业造成更大的损失和波动。信息的透明公开,信息的及时发布,信息的分析引导,都成为下一步生猪产业效益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因此,“十二五”期间,大力实施生猪产业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为核心将规模化养殖的效益稳定下来,逐步形成以销定产的生猪产业经营模式,已经成为业内共识。
生猪产业信息化工作在“十一五”期间有了重要的探索。农业部在畜牧部门专门建立了畜牧业统计监测机构,自上而下地开展了畜牧业统计监测工作。目前,形成的一系列监测信息产品在政府网站和主要媒体上定期发布,成为政府调控市场、经营者调整结构的重要参考。与此同时,生猪交易的信息化探索已经有了突破。大连商品交易所早在2003年就开始着手推出生猪期货,于2007年向国务院证监会申请上市生猪期货。虽然到目前还未获批准,但从2004年开始,苏州、湖南、重庆先后成立了由商务部批准的交易所,生猪中远期现货电子交易成为各交易所主要业务。2009年4月成立的湖南御邦大宗农产品交易所在广州、上海、北京等各大生猪市场建立了以代理商为核心的营销模式,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发展交易会员2000个以上,实现年交易生猪2000万头以上、交割生猪1000万头以上,实现交易额300亿元、交割额60亿元。
与期货交易相比,中远期现货电子交易也是国家指定授权的特种交易形式,也采用标准化的形式进行交易,在国家指定的交易市场进行交易。不同点主要是交易的标的物不同:电子交易的标的物是标准化的商品,属于现货交易范畴;而期货交易的标的物是标准化合约,不是现实的商品。再就是交收的形式不同:电子交易采用随机交收与即时交收相结合的形式;期货则必须按合约规定时间进行强制交收。与传统现货交易相比,电子交易可以极大地节省交易成本,推进标准化生产。几年来,政府组织各交易所大规模开展培训,生猪电子交易逐渐得到各地认同,交易所的开户数量不断增加,生猪生产迈出了“先卖后养”的第一步。
黑龙江省今年把推进生猪信息化建设作为畜牧管理部门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切入点来抓。6月中旬,吕维峰副省长专程赴重庆、湖南考察生猪中远期电子交易市场建设情况。省畜牧局先后两次对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湖南御邦大宗农产品交易所和苏州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等国内三家生猪中远期交易平台进行了考察调研,制定了“两手抓”的发展战略,即一手抓中远期交易,一手抓现货交易。9月底,省畜牧兽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猪交易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市、县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完成今年全省生猪电子交易账户开户任务目标。到目前,黑龙江省在3家交易所的开户数令人满意。
与此同时,黑龙江省畜牧局加强了生猪生产统计监测信息发布工作。在4月中旬,针对全省连续16周生猪价格走低后又连续4周亏损的严峻形势举行了生猪生产形势及发展对策新闻发布会。当时猪粮比价5.49∶1,平均价格为8.48元/公斤。发布会上,省畜牧局提出了对策措施:一是继续落实国家和省里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二是继续做好生猪销售工作,三是开展生猪中长期电子交易试点,四是加强预警体系建设。会上发布了预警信息,预计生猪价格将在下半年回升到盈亏平衡点以上,建议养殖户适当补栏。
黑龙江信息化建设的种种努力初见成效。据省畜牧局统计监测,到11月中旬,全省生猪平均价格为12.81元/公斤,猪粮比价7.36∶1,农民出栏一头肥猪平均利润170元左右。12月1日,呼兰区孟家乡养殖户姜开友饲养的200头生猪通过御邦交易所成交,比现货交易至少多卖两万元。12月6日,巴彦县兴隆镇丰源种猪场和北京鹏程食品厂在巴彦县完成了200头生猪的交收。这笔交易是上个月在电子交易平台成交的,当时的成交价为每市斤6.9元,而12月6日巴彦当地的价格为6.45元,这笔交易使养殖户减少损失两万元。
养殖信息、交易信息以及疫病防控信息、质量标准信息,随着生猪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完善,将引领生猪产业走上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