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质滩涂改造及老化滩涂修复改造利用劣质滩涂,修复利用老化滩涂的具体做法是:
对含沙量较少、表层软泥较多、通透性较差的滩涂,要进行翻耕和压沙,进行底质改良,以增加滩涂的通透性。对含沙量较多、表层淤泥较少的滩涂,要进行投石垒坝或打桩挂绠拦淤,逐步使滩涂表面形成一定厚度的淤泥层。
对养殖多年的老化滩涂,采取深耕、整平、压沙等措施进行修复改造,以提高老化滩涂的通透性,进一步优化滩涂的养殖环境。
实施畦田围网养殖根据不同养殖品种的生态习性,选择在内湾或岛屿周围风浪较小、潮流畅通、地势平坦、泥沙混合底层的中低潮区,进行畦田化的围网养殖。具体做法是:
畦田的整修。对已选择好的滩涂养殖区滩面进行翻耕,沿潮流方向将滩面修整成方块式的畦田,畦田的大小要根据养殖区域和品种而定,一般长30~100米、宽2~5米不等。
围网养殖。围网养殖能有效降低敌害入侵和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方法是沿养殖滩面挖20~30厘米的沟,将网的一边连绳索拉直放入沟内,每隔一定距离打入短桩固定,将网片埋入土中,然后再用长桩将网衣撑起,两边用绳索固定。网面一般高出大潮水面20~30厘米为宜,以防贝类外逃。
苗种放养规格和密度确定确定放养密度时,要对滩涂贝类养殖容量进行精确的评估和论证。从养殖环境、养殖方式、养殖面积、潮区高低、水质交换条件、养殖品种、苗种规格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计算出合理的放养密度。就一般条件而言,缢蛏养殖,放养壳长2~3厘米、4000~6000粒/千克的苗种,中潮区每亩放养量为50~100千克,低潮区每亩放养量为100~150千克。杂色蛤养殖,放养壳长1~1.5厘米、5000~6000粒/千克的苗种,中潮区每亩放养量为1500~2000千克,低潮区每亩放养量为2500~3000千克。文蛤养殖,放养壳长为1~1.5厘米、3000~4000粒/千克的苗种,每亩放养量为100~200千克。青蛤养殖,放养壳长1.5~2厘米的苗种,每亩放养量为150~300千克。牡蛎养殖,放养壳长2~3厘米的苗种,每亩放养量为2000~2500千克。
养成期管理苗种放养后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注意观察养殖滩涂的平整情况,随时检查木桩围网的牢固情况,发现不平整的滩涂要及时平整滩面,发现倒下的木桩和破裂的围网要及时扶起和修补。二是及时清除敌害生物。敌害生物主要有海蛇、红螺、玉螺、寻氏肌蛤、蟹类、鸟类等。三是预防自然灾害的侵蚀。台风、暴雨过后,要及时修堤整蛏、疏通沟道、清除覆盖养殖堤面的泥沙、集拢散失的贝类,使养殖的贝类尽快恢复、正常存活,减少损失。
疾病防治预防滩涂贝类大面积发病和死亡,应从以下3方面入手加强防范:一是确定合理的放苗密度。放苗时要对整个养殖海区容量进行精确的评估论证,对整个养殖区域的养殖面积及基础生产力和水体交换情况进行综合的调查分析。二是实行滩涂轮养轮休制度。对养殖多年老化的滩涂,可分片使用,轮用轮休,利用闲置时间使滩涂能够得到改良和修复,使基础生产力得到充分的恢复。三是加强苗种的防疫和选优。养殖期间严格控制从病源海区采购贝类苗种,加强对主导养殖品种的自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培育健康苗种,定期引进优良品种,加强选优复壮,防止种质退化,提高贝类抵御病害的能力和养殖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