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水鱼寄生虫病中,刺激隐核虫病对海水鱼的危害尤为严重。刺激隐核虫病是一种在海水鱼类养殖中比较常见的鱼病,但该鱼病一旦爆发,常常会造成大批鱼类死亡,而许多养殖户因缺乏该病防治知识而对其束手无策。
一、病原
刺激隐核虫又称咸水小瓜虫,两者同物异名。属原生动物门、纤毛亚门、寡膜纤毛纲、膜口亚纲、膜口目、凹口科、隐核虫属的一种。刺激隐核虫寄生于海水硬骨鱼类的皮肤、鳃的上皮下可引起鱼类的传染性疾病。刺激隐核虫与多子小瓜虫很相似,呈球形或卵形,全身被有纤毛,前端有一胞口。区别在于,其大核呈卵圆形团状,4~8 个,一般4 个,相连呈念珠状,作“U”形排列。虫体透明度低,显微镜下常呈黑乳白色,难见其大核。
刺激隐核虫生活史经过四个虫体变态阶段:滋养体、胞囊前期虫体、胞囊、幼虫。该虫的胞囊在低倍显微镜下清晰可见。
二、症状
寄生刺激隐核虫的病鱼初期背部、各鳍上先出现少量白色小点,鱼体因受刺激经常与池底、池壁磨擦、碰击,致使腹部及鳍多有伤痕。中、后期鱼体体表、鳃、鳍等感染部位出现许多细小的小白点,病鱼开始出现呼吸困难,体表和鳃的黏液增多,食欲减退,游泳异常;感染处表皮状充血、鳃组织因贫血而呈粉红色;随后病原迅速传染,很快整个养殖区域的鱼都会受感染,严重时鱼体表皮覆盖一层白色薄膜。鱼体表的小白点是虫体在鱼体表皮上钻孔,鱼受刺激分泌大量粘液和伴随表皮细胞增生产生白色的小囊包。同时由于虫体的破坏导致细菌的继发性感染,出现体表发炎溃疡,鳍条缺损、开叉,眼白浊变瞎等病症。
该病在发生的前期阶段,需要仔细观察方能发现病症,因为这一时期鱼群仅呈现不正常的游水,食欲减少,没有经验的人不会怀疑是刺激隐核虫病。然而,这一时期正是治疗的最好时期。如果不能及时治疗,鱼类将会因长期消瘦,最后窒息而死。该病可以在显微镜下镜检进行判断,首先将鳃片或皮肤小心取下一块,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并在其上用指头轻轻挤压一下,使腮丝或皮肤展开。然后放到低倍(4×10)显微镜下观察。如感染该病,可见该虫的胞囊在鳃丝或皮肤组织之间,呈黑褐色圆形或椭圆形。
三、流行情况
刺激隐核虫最适繁殖水温为25~29℃ , 比重1.017~1.020, pH7. 7~8.0。虫体无需中间寄主,靠包囊及其幼虫传播。当水温低于25℃或高于30℃,此病发生情况就比较低。在每年5~8 月份,水温25~29℃时,最容易发生此病。海水网箱养殖在水流不畅、水质差、有机物含量丰富、高密度养殖的海区发病率最为严重。
四、致病原因
1、营养不良
海水鱼养殖中投喂饲料的数量或饲料中所含的营养成分不能满足养殖鱼类维持生活的最低需要时,养殖鱼类会出现生长缓慢或停止,身体瘦弱,抗病力差。另外,投喂腐败变质的饲料也是导致虫体乘虚而入的原因之一。
2、机械损伤
在养殖过程中,如分苗、倒池、和使用工具等操作不小心造成鱼体破损,容易导致虫体侵入,是造成感染刺激隐核虫的直接原因。
3、水质
良好的水质可以减少鱼应激反应,提高免疫力和抗病力。溶解氧是水质好坏的重要指标,养殖鱼类对溶解氧不仅表现在呼吸的直接需要上,还表现在环境上的需要。溶氧充足时,微生物可将一些代谢物转化为危害很小或无害的物质,而溶氧低时,可使物质从氧化状态变为还原状态,导致环境自身污染,使养殖鱼类抵抗力减弱,容易让寄生类生物入侵鱼体,从而引发疫病。
五、防治措施
该病对海水养殖鱼类危害很大,发病后用药物治疗,都会造成鱼类不同程度损失和增加养殖风险,所以,一定要遵循“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养殖理念。
1、保持良好的水环境
有条件的养殖池塘,最好每日用新鲜海水换掉20%的池水。注意换水时,水源要清洁,无污染。注意进水口需要有过滤设备,过滤掉杂鱼、虾和水草杂物,因为刺激隐核虫胞囊常常是跟随这些东西进入池内的。换水有助于清除胞囊和幼虫,减少传染机会,还可以增加鱼的免疫力,防止继发性感染。海水网箱养殖的,应选择在潮流畅通,水交换力强的水域进行养殖。水流较好的海区,水的冲刷能把鱼体表的虫体冲走,而且因海水流动,刺激隐核虫不易有附着的机会,即使少量鱼体尚有未完全脱落的病原虫,也不易再感染给其他鱼。
2、药物治疗
由于刺激隐核虫有复杂的生活史,胞囊生命力很强,药物直接破坏胞囊是很困难的。但是,该虫也有它的薄弱环节,即幼虫期。只要杀死它的幼虫,控制新胞囊的形成,保持一个周期,彻底杀灭刺激隐核虫是完全可能的。①用0.25~1.0ppm硫酸铜,浸泡4~8天。②用0.2~0.7ppm 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浸泡4~8天。③用100~200ppm福尔马林溶液,浸泡2 小时,每晚一次,连用4~6天。④用40~60ppm福尔马林溶液结合抗菌素药,浸泡4~6 天。另外,用药剂量和时间要视不同鱼的忍受程度进行调整。通过对刺激隐核虫病的治疗,对其它纤毛虫类病和细菌性疾病也起到一定的杀灭和抑制作用。
3、日常管理
(1)合理控制养殖密度。不能过于追求产量而盲目提高养殖密度,放养密度过高,极易导致养殖环境变差,容易引发鱼病大规模暴发,造成经济损失。(2)苗种投放前一定要进行消毒,因为即使再好的鱼苗,也难免会有一些病原体寄生在鱼体。因此在放苗或转池时都应该用药物对鱼体进行消毒处理,如淡水浸浴,高锰酸钾、漂白粉药液浸泡等。(3)养殖期间用到的各种工具,在使用前后要消毒,并且各种工具要专池专用,避免将病原交叉感染。(4)减少人为的机械损伤。在放养运输、分箱、换网时,任何操作必须细致,以防鱼体受伤,发生鱼病。在每年该病流行季节,应尽可能减少操作。(5)加强疫病的监测,建立病原隔离制度平时做好巡塘与巡箱检查,定期抽检养殖鱼类。一旦发现不正常鱼时应马上进行解剖镜检,早发现,早处理。监测周边养殖区疫病发生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防止病原的传入。对于已发生的病鱼、死鱼,应作消毒深埋处理,以免进一步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