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 » 正文

鲆鲽类产业,工业化转型进行时

  作者: 来源: 日期:2010-10-12  
     自1992年黄海水产研究所雷霁霖院士将大菱鲆引入中国,在取得全人工繁殖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并创建 “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后,以大菱鲆为主要代表的鲆鲽类养殖掀起了中国海水养殖业的第四次产业化浪潮。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在2003年鲆鲽类的产量为4.1万吨,到2008年时已经上升到了8.6万吨。

    目前,鲆鲽类养殖产业已发展成为我国北方海水养殖业的重要产业,是入选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仅有的5个水产品种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水产养殖业,尤其是海水养殖业朝着工业化现代渔业发展之方向。但随着鲆鲽鱼类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种质退化、养殖水源缺乏、饲料还是以鲜杂鱼、消费市场狭窄、病害等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推动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该产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我国海水养殖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在此背景下,2010年9月2-4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主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承办,为期3天的“第一届全国鲆鲽类产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山东省青岛市隆重召开。会议期间,200多名专家、学者及企业界人士围绕着“鲆鲽类工业化养殖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分别从鲆鲽类工业化养殖发展战略、产业经济与政策、苗种繁育、遗传育种、健康养殖、设施与装备、营养与饲料、鱼病与渔药、加工与质量安全等领域进行了系统地报告与讨论。

    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雷霁霖院士在开幕式致辞时说道,“现有的鲆鲽类养殖,无论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已经具备了准工业化养殖的初步基础,实现转型提升的可行性大,速度会更快、示范意义会更强。而且我有一个预感,当前和未来的‘世界第4次工业革命’,应该是生物工业革命,鲆鲽类的工业化养殖发展正逢良时,大有发展前途。”

    循环水:推广之路任重道远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工业化养殖?雷霁霖院士给出了他的答案,“循环水太重要了,如果没有循环水,就谈不上工业化了。实现了循环水,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问题都迎面而解,这就重中之重。”

    关于发展循环水养殖的形势,雷霁霖在他的会议主题报告中提出目前发展鲆鲽类循环水养殖机遇和挑战并存:自从2005年以来,国家感觉到我国大农业包括水产,在生产程序中很多关键技术没有解决,决心通过研究项目来整体解决关键技术,为产业技术体系出现的前提;而两年前的金融危机,水产相对于其它的产业受到冲击较小,也是实现工业化最好的一个信号;第三,随着“要把山东半岛打造成蓝色经济区”口号的提出,对整个沿海地带都有共同的影响力,为沿岸带的利用提出了基本的战略规划。这三个机遇,说明了我们的经济将逐渐朝着由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我们要走全循环的道路。

    然而这个口号提出来以后,许多内陆工业,如石化、钢铁、制造等有排污问题的巨型工业聚集沿海、大量的岸带被旅游和航运所占用,水产养殖的空间受到极大地挤压,甚至大规模退出岸带和近海,而且也给现有岸带上仅存的水产养殖带来了用地、用水的困难。而这些机遇和挑战都决定了未来必须要走循环水的工业化养殖。

    对于如何实现循环水养殖,原烟台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商志强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想至少需要两方面的合力,第一是政府层面的推进,政府的支持,政策的指导;第二是养殖户的层面。”商志强还指出,在这次会上,政府层面上的参与不是太多,各个地区的主管机构领导来的很少,产业的发展应该得到政府的重视。

    威海市环翠区水产养殖协会秘书长王承禄提到,在1992-1993年他曾参观考察过法国的工厂化养殖场,确实对水的利用非常充分,对环境的污染非常小。回来以后,也做了一些尝试,但推广上始终存在难度。对于原因,王承禄认为,循环水的成本比较高,企业承受起来有困难,“农业要推广四化,会有农机补贴,而为什么渔业作为农业化进程组成部分,水产养殖业政府不能给补贴来上机械化?”

    中国水科院渔业机械研究所作为筛选、上报农业机械补贴项目的单位之一,该所倪琦研究员解释,“每年我们都很想把循环水设备列上去,但是从发改委要求申请企业要有系列化生产、企业标准,还要有一定的容纳量。而我们的循环水设备使用量少,很难引起重视。”他表示今后将继续争取把循环水的设施纳入农机补贴,“未来能够有1/4-1/3的补贴的话,我想对企业上循环水机器的推动会非常大。”

    此外倪琦也从淡水鱼类发展循环水经验谈到了自己的担心:“现在海水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有点走淡水循环水的老路——有的企业尝试了,设备出来了,技术跟上了,但是推广不下去。什么原因?没有好的经济价值。大菱鲆的价格偏低,在现有的25-26元/斤的价格下,用全循环水来养殖,企业利润很小。”

    雷霁霖院士认为,在当前这种情况下,发展工业化养殖要走一条循序渐进的途径,“我们可以分两步,从初级工厂开放养殖走到中级工厂的半封闭养殖,在半封闭养殖模式下,换水量减少一半,节约了50%的水。这个模板出现以后,经过生产的检验,认为是行的通的,就可以在沿海辐射推广”。

    种质:选育适合工业化养殖品种

    “我们选育的牙鲆家系,明年春天可以免费为苗场供应鱼卵!”在9月4日的恳谈会上水科院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刘海金研究员话博得参会者的一片掌声。我国鲆鲽类产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种质面临退化问题越来越明显的现状。兴城多宝鱼养殖协会会长赵青山就表示,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苗种退化的问题,行业很难发展。

    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军研究员介绍,2009年我国共有鲆鲽类苗种生产面积44.6万平方米,年生产苗种1.6亿尾。迄今为止,除了个别品种外,均实现了全人工育苗生产。但伴随着苗种生产规模化,缺乏有效的良种选育体系,亲鱼培育、苗种生产缺乏标准规程等造成的苗种品质下降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鲆鲽类产业体系2009年度联合调查的数据显示,在141家被调查的养殖户中,认为苗种退化的达135家,占96%!“过去养一条鱼一年多一点,现在养一条鱼得将近两年”,养殖周期变长的问题已经非常突出,此外,苗种抗病力下降明显,成活率低等问题也一一被提出。

    针对一些系列的问题,刘海金表示,现在养殖的鲆鲽类都为野生鱼,只不过是经过几代的人工繁育而已,在抗病性、抗药性、养殖情况等方面肯定会产生分化。至于如何解决种质的问题,刘海金结合自己所参与的牙鲆克隆家系工作谈到,雌核发育、家系选育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家系选育,可以提高生长速度,整齐度,把选好的优良家系进行雌核发育,就能使它整齐化,接着的工作就是在牙鲆上已经做的克隆化。据介绍,利用这些技术手段,目前已选育出的全雌牙鲆雌性化率达到90%以上,生长速度比普通牙鲆快约20%;快速生长优良家系生长快约30%;双单倍体杂种也正在选育中,目前杂交优势明显。

    除了生长速度优势,刘海金认为整齐度也非常重要,目前生产上最快的8个月能上市,慢的可能要18个月,生长速度差异很大。但周期越长成本越大,风险越大,如果我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统一上市,那么“节省的都是成本,增加的都是利润”。

    谈到未来的工作,刘海金表示根据目前的产业的标准和研究进展,通过现在的方式,在“十二五”期间,在牙鲆上能够实现全雌化、家系化、克隆化的目标。而随着技术的初步趋于成熟,大菱鲆、舌鳎上获得成功也将为期不远。

    生产上从外国引进鲆鲽鱼作为亲鱼培育也是近些年提高苗种品质采取的方式之一,威海市环翠区水产养殖协会秘书长王承禄就介绍了该市去年从法国陆续引进四批大菱鲆,在企业中进行培育并生产、推广苗种。威海百泰水产开发公司作为推广单位之一,宋志杰经理表示,培育的苗种在生长速度、抗病力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养殖户反映良好。而据介绍,引进不同地理群体鲆鲽类作为基础群体,构建不同优良家系,直至良种推广,也是体系内良种选育岗位一直在做的工作。

    苗种的品质,除了种质的问题,与亲鱼、苗种的培育方法都关系密切。李军就谈到,目前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培育方法;另一方面相关基础研究薄弱,没有统一标准。“我们现在考虑是否和生产苗种的几家主要企业合作。我们希望能尽快的将他们的一些技术方法结合起来,解决一些问题,尽可能来实现亲鱼培育标准化的问题。因为亲鱼的培育不光影响到后期的养殖,还可能对选育工作也产生影响。标准化的工作如果做起来,也会对选育工作起到很好的支撑。”

    饲料:国产饲料要达到工业化养殖要求

    据了解,目前我国的鲆鲽类年产量达8.9万吨,如果以饵料系数为1来计算,意味着有近9万吨的潜在饲料市场,但是据业内人士预计,目前饲料年消耗量不到2万吨,大菱鲆养殖中鲜杂鱼使用情况由此可见一斑。而使用鲜杂鱼投喂,养出一斤的鱼一般需要4-6斤的鲜杂鱼,这不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鲜杂鱼本身可能带有的病菌和对水质的污染等问题都非常突出。

    除了饲料使用率低,一直以来,由于国产饲料在使用中出现生长速度慢、适口性不佳、引起水质浑浊等问题,导致现有的饲料市场上,外国品牌占据着很大份额。据了解,目前采用循环水养殖的几家企业几乎都在使用进口饲料。但进口饲料价格高达2.4万/吨左右,在目前的鱼价下很大程度上挤压了养殖者的利润空间。

    “要实现工业化养殖就必须要有工业化生产的高质量的饲料,否则又会走回老路子。”在会议期间举行的恳谈会上雷霁霖院士说道。为此,在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中也设立了专门的营养与饲料岗位,相关学者和企业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营养研究和饲养试验,并推出了大菱鲆、舌鳎等重要品种的饲料。恳谈会上,雷霁霖也表达了自己的期望,“目前国内有几个品牌也做得不错,我们很希望这些品牌能冲出进口饲料的重围,也借这个机会希望饲料工作者,在饲料的问题上来个大冲刺”。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倪琦研究员也分析说,“循环水养殖对饲料的品质要求很高,品质差的饲料将会使整个系统的负荷大幅上升。如果国产饲料能达到进口饲料水平,对工业化养殖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针对国产饲料的问题,青岛七好饲料有限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公司的鲆鲽类饲料在价格在1.4万/吨,价格相比外国品牌具有明显优势。而与使用鲜杂鱼对比,以5斤鲜杂鱼养1斤鱼为标准,成本在10元/斤以上,而使用饲料的成本7-8元/斤;品质方面经过一年的推广,市场反映也不错。但他也谈到饲料推广中遇到的一些困难,由于养殖户在鲜杂鱼的使用上依然存在惯性,当鲜杂鱼价格较低时,养殖户往往又转而用鲜杂鱼投喂,“养殖户对配合饲料的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

    病害:疫苗防病试验效果显著

    近年来随着鲆鲽类养殖规模的快速增长和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病害问题日渐突出,此次会议上,关于鲆鲽类病害如何防治成了众多参会的养殖企业关心的话题。9月2日上午,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的院长张元兴在会上表示,针对鲆鲽类细菌性疾病的疫苗研制已经取得较大进展,在拿到生产批文后有望用于生产。

    据张元兴介绍,在鲆鲽鱼类的各种主要病害中,细菌性疾病是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类,尤其以弧菌病和迟钝爱德华氏菌引起的腹水病为主要的病害。其所在的项目组研发的浸泡给药的鲆鲽类鳗弧菌减毒活疫苗现已通过了农业部转基因生物安全环境释放试验评审,并获准并进行了转基因生物安全生产性试验,免疫保护率稳定在90%左右;浸泡给药的鳗弧菌和嗜水气单胞菌双价载体疫苗已获得农业部批准进行转基因生物安全环境释放试验,免疫保护率在70%以上;浸泡给药的迟钝爱德华氏菌疫苗初步试验结果表明具有80%的保护率,这些鲆鲽鱼类疫苗具有良好的生产应用前景。

    张元兴提到,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鲆鲽鱼类的流行病学和疾病诊断研究相对较晚,鲆鲽类疫苗的研究和开发起步也较晚。目前我国尚无一例海水养殖疫苗获得商业化许可,鲆鲽类疫苗产品的生产应用存在无先例、无规程和无标准等困境。项目组下一步将根据我国鲆鲽类养殖的生产技术体系,建立一套可行的鲆鲽类疫苗的免疫接种方式、免疫接种规程和疫苗的生产质控标准等。

    此外,来自黄海水产研究所王印庚博士还介绍了鲆鲽类寄生虫病如盾纤毛虫、刺激隐核虫(小瓜虫)、车轮虫病的药物防治措施。根据王印庚的介绍,现已证实近年来对幼鱼危害逐渐严重的大菱鲆盾纤毛虫病病原体为蟹栖异阿脑虫,并有针对性地开发出中草药复方(鲆乐七号),临床防治试验效果良好。

    市场: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大宣传力度

    “近年来鲆鲽鱼类养殖规模的逐渐扩大,但是市场开拓却没有大的起色,鲆鲽鱼类的市场价格不断走低,长久下去的话对整个产业的影响可能会非常大。”会议期间,有专家指出,如何正确对鲆鲽鱼类进行市场定位是当前一件非常紧迫的事情。

    据了解,目前大菱鲆价格在25元左右,来自青岛通用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张和森经理认为,在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度适中的情况下,这个价格还是有一定利润的,“暴利不一定能支撑产业良性的发展”。

    天津立达海水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彦怀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他认为,目前大菱鲆的定位是还是中高档鱼,一般都是定向销售到酒店宾馆,这对于产业来说这是不够的,必须要把这个产品推广到老百姓餐桌,“现在消费水平也上升了,即便不能天天消费,一年只吃一次的话也是非常大的销量”。

    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冷传慧研究员在对消费者不购买鲆鲽鱼的原因进行调查时发现,有40%的消费者不了解鲆鲽类鱼,30%的消费者买回来了不知道该怎么做,“消费者对鲆鲽类鱼了解不够,可以利用文化的宣传如印制宣传小册,告诉消费者鲆鲽鱼类的营养价值来拉动市场”。

    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赫崇波研究员提醒在开拓鲆鲽鱼类市场的同时,必须要保证质量的安全,“海参的养殖之所以能够高速发展,对质量的定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鲆鲽鱼类也必须要保证质量的安全,否则即便是个别出现问题,到最后都会影响到整个产业,前期宣传也起不到好的效果。”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