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 国庆后渔网网眼要变大了
“六七两重的梭子蟹55块一斤,刚打上来的虾虎一斤8块啦……”9月18日一早,在崂山区沙子口南姜码头,不少商贩竭力吆喝着。“今年的鱼虾别看价格没涨,可捞起来着实不容易,我一天的油钱都不够。”在码头上,与妻子靠一条小渔船过活的老王郁闷地指着远处刚靠岸的渔船告诉记者,由于码头的渔船偏小,没办法远洋捕捞,每天就在附近转悠,20多年前能在周边捕到上百斤活鱼,现在基本上没了。一天出去跑十几个小时,总共才捞百余斤,有时候连油钱都赚不回来。
“一趟回来就打这么点东西,没有多少能卖的。”随着老王的指向望去,记者发现渔民一趟出海的“收成”真的不怎么好,除了少量的两指宽10厘米左右的虾虎外,更多的是一些连手指头粗细都不到的小鱼小虾、酒瓶盖大小的螃蟹、鸡蛋大小的八带……有的小渔船一靠岸,等着收货的人马就围了上去,一番挑选过后,无法出售的小鱼小虾小蟹被顺手丢在岸边,整个码头弥散着一股浓重的海腥味。
记者采访得知,现在渔民们又遇到了更大的麻烦。一位1983年出生的渔民小王告诉记者,开海才不到3个星期,不同版本的“禁海”条例来了。“早上渔政部门来了,说我们的网太密了,不利于发展,国庆后要换网眼大的,不换就罚钱,这以后打渔就更难了,收入更难保证了。”
◎渔政部门 渔网越来越密,部分食物链断裂
一方面是渔民的困惑,另一方面是渔政部门的为难。“今年的刀鱼、鲅鱼减产严重,刀鱼普遍比去年要小差不多二分之一。”青岛市渔政部门的一个工作人员惋惜地告诉记者,由于捕捞加剧,青岛市周边海域能捞得上来的海鲜,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正在逐年下降,今年的情况尤为严重,但渔民为了保证短时间内的收入,不断增加渔网网眼的密度,整个产业正在陷入越穷越捞、越捞越穷的怪圈。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发展的角度来讲,渔网的网眼肯定是越大越好。”十多年前,渔民用的渔网拉直后网眼有十几厘米大,到了后来,为了能捞到足够的鱼虾,市面上出现了网眼堪比普通布料大小的“绝户网”,渔民平时都是凌晨出海因此难以监管。“一网下去连沙子都能捞上来,所到之地一扫而空。”他告诉记者,就拿今年减产严重的鲅鱼来讲,除了气候等因素外,食物链的断裂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面条鱼是鲅鱼的主要食物,现在海里面的面条鱼很小就被捞走了,鲅鱼没吃的怎么能长大?”
◎业内人士 大海鲜越来越少,价格越长越高
对于渔民遇到的难题,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说,从长远角度来看,渔民短时间内使用大网捕捞可能会损失一部分经济利益,但肯定会对生态的恢复起到不错的作用,以后也有大鱼可以捞。“不过,现在渔民大多持这样一种念头,那就是自己不捞鱼、别人也会捞,这样一来,渔网网眼就越来越小,而且难以规范。”
“对于市民来说,其实最关注的还是价格。不过按照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咱老百姓吃到的海鲜除了养殖的以外,野生海鲜的个头只能越来越小……”业内人士感慨地说,虽然开海之后岛城的水产市场供应量正在稳定增长,但是走访市场就能发现,真正个头大的海鲜越来越少,价格也被抬得越来越高,未来如果不能想办法推动野生海鲜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现象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