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记者探访课题组,见到了在10℃的冷水中仍欢快游动的新型罗非鱼。
游在“冰箱冷藏室”的罗非鱼
罗非鱼是两广、海南人较熟悉的鱼种,因为这种温水鱼类主要在我国亚热带地区生活。据水产专家介绍,水温降至14~16℃,罗非鱼就失去觅食活力;降至10~12℃,开始蛰伏;降至10℃以下,就陆续成批死亡。广西的罗非鱼养殖在柳州一带难以立足,即使在南宁,把罗非鱼养过冬的风险也不亚于赌博。比如2008年初的一场冻灾,就让全广西的罗非鱼死亡70%以上。
在广西水产研究所的实验室里,记者却看到了在10℃冷水中依然欢快游动觅食的新型罗非鱼。温控箱上的液晶屏显示水温仅10℃,记者把手伸进水中,感到一阵冰凉,再找来一支普通温度计测量,确是10℃无误。
由于水温太低,温控箱的玻璃外壳几秒钟就凝满了雾气,记者不得不持续用手擦去水雾才能看清箱中的新型罗非鱼。旁边同样水温的箱中则是普通罗非鱼,它们已经侧着肚皮躺在箱底奄奄一息,对比十分强烈。
10℃,大约是家用冰箱冷藏室下层果蔬盒的温度。池塘水温达10℃时,南宁气温约8℃,在南宁已经算是冬季寒潮最冷的时候。而液晶时间显示这些新型罗非鱼已经在这样的冷水中呆了4天。项目负责人林勇说,最好的纪录是6.87℃,存活10天左右。
模拟寒潮过程选出抗冻“姚明”
穿着厚厚的军大衣,彻夜蹲在实验室的鱼池前冻得瑟瑟发抖,这是水产所的研究人员们开展此项目前未有过的经历。过去,广西的罗非鱼研究者专注于寻找生长快速的品种,都是戴着草帽蹲在烈日暴晒下的塘边,没人想到要逆罗非鱼的天性去培育耐寒品种。
2008年的冻灾催生了这个课题。当时广西越冬罗非鱼几乎绝收,养殖户3年收入在这一年内赔得精光。广西水产所调查全区损失时,在南宁三塘、四塘发现了3处“奇迹鱼塘”:仅死了一半罗非鱼,而周边其他罗非鱼塘死得一条不剩。
课题组立即提取了这3处幸存罗非鱼的繁育记录,加上在广东等受灾地区收集到的幸存鱼和国内外引进鱼,追溯到8个品系的亲本(即父鱼和母鱼),发现美国品系的奥利亚罗非鱼和埃及品系的尼罗罗非鱼最“抗冻”。
耐寒培育开始了。课题组把孵出30天、约4~5厘米长的鱼苗放入温控箱,保持室温一周;然后把水温调至20℃再养一周;接着每3小时调低0.2℃水温,10天结束,最低降至4℃,整个周期正好是寒潮来袭的一般过程。评价指标就是“鱼半数死亡的低温下能达到多少相对存活率”。
林勇比喻说,选育的过程就是挑选“姚明”、“叶莉”这样的优秀个体配对,但“高个”家庭也可能出“矮个”宝宝。就这样“一家一户”一代一代地挑,最终留下了遗传最稳定的2对家系。1000条鱼中往往只选中20~30条,是一个“吹沙取金”的艰苦过程。
耐寒鱼能吃爱游也能长
当课题组把首批培育出的“耐寒鱼”拿给养殖户试验的时候,养殖户还有点担心:“耐寒鱼不怕冷,会不会长得慢,费饲料啊?”
林勇解释说,耐寒特性与生长性能恰好成正比,因为“越长肉”才能“更耐寒”。耐寒鱼在低温下仍能坚持游动觅食,才积存了身体能量抵御寒冷。
数据显示,新家系的平均半致死温度为7.50℃,较自然种群低8.09%,平均相对存活率提高了16.1%,平均生长速度提高了12%。不但耐寒能力突出,并且具有绝对的生长优势。
2009年10月中旬的一次寒潮考验了首批耐寒鱼,当年育出的耐寒鱼经历大塘养殖基本未发现死亡;2010年3~5月的倒春寒,普通罗非鱼苗只有三四成的成活率,而新育出的耐寒鱼达到了七八成的成活率。
罗非鱼“春收”有望
“过冬博一博,开春收大箩”是很多罗非鱼养殖户的梦想。由于罗非鱼越冬难,一般养殖都是开春5月放养生长快的吉富罗非鱼,10月收成;11月再养较耐寒的奥尼罗非鱼,次年三四月收。
而过冬的这一造鱼,类似于赌运气:没碰上寒流,开春每亩鱼收入比秋收要多2000~3000元;遇上寒流,三年的收入都要赔进去。因此,很多养殖户只敢想想而已。
由于罗非鱼每年秋天集中上市,价格往往被压低至8~8.4元/公斤。而春天大量的罗非鱼加工厂又吃不饱,收购价达10~11元/公斤都供不应求,广西很多罗非鱼加工厂只能去广东、海南等地找鱼。
广西水产研究所所长甘西介绍,该课题的顺利验收,在国内首次育成耐寒型罗非鱼配套系杂交组合,实现了罗非鱼的全年生产,突破了我国亚热带地区罗非鱼越冬养殖难的技术瓶颈。
耐寒鱼在正常情况下,每年可提前半个月放苗,推迟半个月收获,意味着每年增加1个月生长周期,对罗非鱼产业产量意义重大。一旦有寒灾来袭,耐寒鱼能扛10天左右,而不是像普通品种两三天就全死,有充足时间上市,减少损失。
该项目正争取进入“十二五”项目规划,有望使广西罗非鱼产业抵御十年、二十年一遇的寒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