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logo

东海所初步掌握细角螺人工育苗技术 幼螺最大个体壳长8厘米以上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0-08-03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继2009年该所成功培育出第一批细角螺苗种后,经过对亲螺的强化培育,今年又有两对亲螺产下卵囊,经50余天的孵化,已培育出幼螺3000余枚,最大的个体壳长已达8厘米以上。

    细角螺为海洋单壳类经济贝类,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10余米~70余米水深的泥沙质海底,生长期长,资源量不多,并需用拖网才能捕获。随着人们对细角螺的需求不断增加,采捕量越来越大,导致资源日渐枯竭。因此,细角螺人工育苗技术的开发,不仅可通过增殖放流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且通过人工育苗,可以增加养殖新品种。

    东海水产研究所唐保军博士告诉记者,该所于2008年进行了细角螺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初步成功,目前已培育出幼螺3000余枚。

    唐博士认为,由于目前国内外关于细角螺繁殖生物学的参考文献和信息较少,给细角螺的繁育增加了难度,需要科研人员不停地去采样、观察、摸索。细角螺的生长期较长,其繁殖周期和性成熟年龄不易掌握,于是,科研人员就每月定时在海区采样调查,通过对大量样品的解剖,以及组织切片的显微观察,以便了解掌握其性腺发育情况;在生殖腺发育高峰期,每月增加一次采样,以获取自然海区受精卵囊。通过细致调查,科研人员基本摸清了海南沿海细角螺的繁殖期和盛期,以及相应的繁殖环境条件,并在繁殖季节采捕自然海区的成螺进行强化培育,以获得亲螺。

    据唐博士介绍,在筛选健康成体细角螺放入育苗池内进行强化培育时,主要进行细角螺亲体饵料的优化选择实验,确定适宜的强化培育饵料,以促进性腺尽快发育。基于细角螺繁殖生物学过程,控制光照,并根据海水温度调节培育密度和投饵量,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培育,3对性腺发育成熟的细角螺于2009年底实现了交配产卵(囊)。

    据了解,经过近两年的研究,科研人员通过在不同盐度、温度条件下的细角螺受精卵发育实验,基本摸清了卵囊内受精卵发育的适宜盐度和温度范围。为了提高卵囊孵化率,还专门设计制作了适宜细角螺卵囊孵化的培育装置。可以想象,当科研人员看到经过自己50余天细致、耐心的照料,稚螺自卵囊顶端破膜而出时的喜悦之情。而今,经过平均每月1厘米的生长速度,幼螺最大的个体壳长已达8厘米以上。目前,幼螺长势良好,总数量已达到2000余枚,养成成活率达50%以上。

    唐博士坦言,细角螺的育苗虽然获得了初步成功,也为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但要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细角螺育苗及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尚需时日。下一步,科研人员将借助分子生物学和生理能量学技术,通过对环境的调控、营养强化等手段,进一步完善细角螺苗种培育的技术体系,为规模化人工育苗和养殖提供稳定、健康的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