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谣背后的危机
早在2005年8月,呼和浩特市就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乳都”。
“一家一户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家一户两头牛,生活吃穿不用愁;一家一户三头牛,三年、五年盖洋楼……”那段时间,这首在“中国乳都”流传甚广的新民谣,反映了广大奶牛养殖户们的幸福生活。
然而,好景并不太长,命运似乎与奶牛养殖户们开了个玩笑。他们看似前途无限的幸福生活却遇到了麻烦,仿佛一下子陷入了绝境。
“当时,每天倒奶100多公斤,一连倒了19天,白花花的牛奶倒在田地里,看着就痛心。最后,甚至把6头奶牛当做肉牛卖掉了,可是没办法呀。”7月28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舍必崖村村民张虎明回忆自己的养牛生活时,仍然不堪回首,心有余悸。
张虎明说的是2008年9月份的情景。当时,由三鹿奶粉事件而演变成的三聚氰胺风暴正席卷内蒙古。乳业巨头们的产品遭到下架,由产品销售难发展为原奶出售难,奶农无奈倒奶,甚至含泪杀牛、卖牛。一场史无前例的乳业信任危机迅速蔓延开来……
曾经叱咤风云的乳业巨头们不得不饮下三聚氰胺这杯酝酿多时的苦酒。2008年,蒙牛亏损9.5亿元,伊利亏损16.87亿元,光明亏损2.86亿元。
对于这场危机,内蒙古奶业协会秘书长那达木德认为,“三聚氰胺”事件是我国奶业发展中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大暴露。比如,超大型、现代化的乳品企业与小、散、低的奶牛养殖业的矛盾,奶源基地建设滞后,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不到位等。
目前,内蒙古奶牛养殖规模在20头以下的散户养殖仍占80%左右。
“内蒙古奶业亟待转型,”那达木德认为,“从散户养殖为主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转变,是从传统奶业向现代奶业转型的必由之路。”
得优质奶源者得天下
三聚氰胺事件后,呼和浩特市土左旗察素齐镇村民陈月贵自己不直接养牛了,而是把牛送到了“奶联社”,自己到城里打工,“赚双份的钱”。
陈月贵说:“我和‘奶联社’签了5年合同,‘奶联社’半年给分一次红。在‘奶联社’,有高级专家为奶牛配比饲料,精心喂养,科学着呢。”
从呼和浩特市西行几十公里,一排排蓝色屋顶的建筑就是一家被称之为“奶联社”的奶牛饲养场。这是伊利在土左旗兵州亥农业开发区建设的第一个“奶联社”。
“企业自建牧场是一个便捷而安全的奶源建设方式,但是由于资金、平台等问题,所有的牧场都自建是不可能的,因此,伊利在国内首创了‘奶联社’模式。这种‘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自主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形式,消除了可能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介绍说。
据了解,伊利早在2007年就开始推行“奶联社”的养殖模式。三聚氰胺事件后,这种模式迅速扩张,截至2009年底,已有20家“奶联社”投入使用。
由于采用优质原奶生产集成技术,拥有一流装备和标准化牛舍,伊利“奶联社”平均每天每头奶牛比奶农饲养少投入1元~1.5元。入社之前,农户一头牛年均产奶4.12吨,现在增加到了5.23吨。牛奶质量也大大提高,原奶收购价也比散户奶价高出1元左右,形成了奶农、企业共赢的局面。
“奶联社”的推行表明,伊利的奶源战略正从“得奶源者得天下”悄然升级为“得优质奶源者得天下”。
在推广“奶联社”的同时,伊利也大规模自建、参建牧场。目前,伊利已拥有牧场800余家。未来5年,还将再建800家不同规模的牧场。这意味着,5年后,伊利自有牧场数量将翻一番。
另一乳业巨头蒙牛也在牧场建设方面高歌猛进。日前,蒙牛乳业集团、蒙牛现代牧业集团与内蒙古通辽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建设总投资4亿元的万头奶牛养殖基地。
目前,蒙牛在全国共拥有11座万头级别的现代化牧场,还规划陆续建设大量的现代化牧场。蒙牛的目标是:来自现代牧场的奶源占到总奶源的三分之二以上。
应急措施成了固本之策
2008年9月17日至10月底,这40多个日日夜夜,给呼和浩特市农牧业局“三聚氰胺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每个成员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早晨7点上班,晚上10点下班,几乎成了他们的正常作息时间。
“‘三聚氰胺事件’暴露出奶牛饲养环节中散户养殖的弊端,主要有饲料配方不合格,环境卫生较差,奶牛乳房炎发病率高等。这就迫切要求奶牛养殖走规模化和标准化的路子。”呼和浩特市农牧业局局长范挨计分析说。
因此,应急处理结束后,奶源基地建设、生鲜乳管理等应急措施,迫切需要成为乳业发展的固本之策,以引领“中国乳都”走出三聚氰胺的阴霾。
为此,2008年11月,《呼和浩特市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办法》出台。该办法明确和细化了政府、企业、奶农、挤奶站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对奶站进行合并,基本实现一个村只有一个乳品加工企业建站收奶,有效避免了奶站之间恶性竞争带来的质量安全问题;取缔了日收奶1吨以下、设备简陋的小型奶站,全市奶站由1365个整合为920个。
2009年10月,呼和浩特市出台了《关于建设优质奶源基地的决定》,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使70%的奶牛实现规模化养殖;对每个标准化养殖牧场,市财政给予30万~50万元的建设补贴。
作为“中国乳都”的大后方和战略纵深,内蒙古规划用4年时间投资80亿元,建设2000个标准化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大大提高生鲜奶的品质。
按照规划,伊利、蒙牛两大龙头企业将建设饲养能力在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小区)800个,企业可控奶源占到加工能力的70%。
政府和企业的这些努力,得到了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2009年和今年第一季度的数字表明,伊利和蒙牛已经走出亏损局面,实现了盈利。
然而,走出三聚氰胺阴霾的“中国乳都”能否痛定思痛,彻底变革,重铸辉煌,人们翘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