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产业发展,病害始终是挥之不去的阴影。说到目前水产病害的防控,无论是在预防预报上,还是应急处理方面,现有机制很难做到迅速反应,有效控制。但作为水产部门来说,满足养户要求存在一定的难处。现有体制还存在什么不足?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快速有效?
“五套人马”防不住病害
这次的虾病暴发,让很多病害监控、检测机构很头疼,两个月多的时间,竟然没有一个官方公布的确切病因。这也成为民间出现“孢子虫”、“新型病毒”、“纤毛虫”等等一系列说法的成因。
“我们还没有检测出来具体的病原。”广东省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主任陈文告诉记者,从5月开始,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湛江进行采样、检测,并且委托中山大学相关机构进行攻毒实验,“目前已经基本排除了已知的常见病原致病的可能性,怀疑是一种新型的病毒,不过还不能下具体结论。”
官方之外,来自企业的各种结论也在养殖户之间流传。“最近我这里卖的最好的两类药都是杀虫和抗病毒的。”湛江叶叔鱼虾药物店店长叶妃轩告诉记者,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检测手段,会给客户快速检测并下结论,然后给养殖户提出治疗方案。
除此之外,一些企业也会抓住这个机会,大肆宣扬自己产品的高效。“像有的苗场会趁机宣称自己的虾苗在此次病害过程中完好无损,有的药厂则大肆吹嘘药品的效果。其实很多都是抓住养殖户恐慌心理,实际效果怎样,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一位既做药品经销,同时代理某品牌苗种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
据了解,通过服务来进行销售已经成为药厂、饲料厂等企业的主流销售模式,在人员配备过程中,厂家也都倾向于招有相关行业知识背景的员工,而且入职前必须要经过技术方面的培训,“他们(业务员)都对基本病害知识有所了解,并且紧贴自己公司的产品给养殖户提供治疗方案。有时候一些根本没法治好的病,一样会忽悠养殖户用药。”一位渔药行业多年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也正是因为企业等相关机构的介入,让病害诊断变得不那么纯粹。
“现在是五套人马在搞病害防控。”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副科长曾庆雄这样定义目前的病害防控形势,除了政府相关机构外,科研院校、药厂、苗场、饲料厂都有涉足病害的防控。对于此种民间的病害诊断方式,陈文表示目前还很难改变。“不过从总体情况来看,民间的病害诊断大部分还是能够做到负责任的。”不过曾庆雄表示出了自己的担心。“也不能排除有部分企业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乱下结论。这样的话,对养殖户就很不利了。”
养殖户诉求难以满足
有病先治,无病早防的道理已经被普遍接受,但问题是,如果连病因都无法确定,治疗也就无从谈起。与此同时,针对病害防控相关部门的质疑也就随之而来。
记者在此次虾病暴发调查过程中,有养殖户曾说:“政府防病部门只是统计病害数据的机构而已。”虽然言语过激,不过确也道出目前防控体系的难题。
据陈文介绍,目前中心在全省范围内拥有超过400家的病害测控点,“基本上主要的县,甚至镇上都设了点。”但即使如此,还是无法做到满足养殖户的对于病害防控的相关要求。
“比如说养殖户某天拿条鱼过来,马上就要给出治疗方案,确实有难度。”陈文告诉记者,基层病害防控工作主要依托技术推广站以及相应的大型养殖场来进行。“一般每月定期监测并逐级上报,碰到重大疫情还需等待中心确认,才能向养殖户公开。”这样的机制下,养殖户求快、求疗效的心理很难得到满足,而这就成为了企业快速反应的最好时机。
面对程序所耗费的时间,曾庆雄认为“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他认为,作为政府机构,不能轻易对病害下结论。“有些厂家业务员经过简单目测就能确定病因的做法,我们不能这样,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测之后,才能对外公布病因及相应的防控措施。”也正是因为程序的逐级上报,导致“事后统计工具”说法的出现。
面对质疑一说,中山大学李安兴教授认为,这是对主管部门的苛求。在他看来,养殖病害的防控工作应该由实际生产者来做,主管部门只需要做好相应的规范工作。“从目前来看,政府主导的疫病防控占不到整个防控案例的一成。”
在李安兴看来,病害防治靠市场机制来解决不存在任何问题,“虽然不排除部分企业靠忽悠来销售产品,但这并不能持久,企业也要生存,还是会在服务上下足功夫的。”李安兴认为,养殖病害千变万化,单单靠一个部门很难完成防控任务,“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应该生产部门去解决,然后通过政府进行相应的用药规范。”他觉得,政府主要职责应该放在监管,“当然,如果碰到基层无法解决的难题,也可以通过主管部门进行协调,邀请专家进行会诊。”
除此之外,政府疫病防控公共职能的缺失还存在着诸多“制约”。“不排除有些厂家为了治疗成功,会使用禁药。”陈文提出,目前的国标药对一些病害还不能做到有效防控,而这也可能成为养殖户不信任政府疫病防控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