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克氏原螯虾繁殖的误区
有很多人包括一些研究者认为克氏原螯虾一年繁殖两次或多次,可在11月或3月投放亲虾。其多年研究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一年繁殖一次,秋冬季繁殖类型,投放种虾的时间应该在9月份之前。结论源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a人工繁殖试验,4-5月在实验室条件下无一尾产卵,9-10月产卵率达85%;b连续三年野外抽样调查,调查雌虾样品数每年不少于1万尾,4-5月抱卵虾不到1%,9-10月抱卵虾达20%;c调查回访3月份投放亲虾的养殖户,无一例养殖成功。
(二)克氏原螯虾争斗性误区
不仅在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克氏原螯虾都被认为是一个争斗性很强的种类,可以与常规鱼类混养,甚至认为克氏原螯虾会对渔业和生态产生极大的破坏。其研究结果:克氏原螯虾争斗性较弱,行动缓慢,不会对水产养殖业产生严重危害。相反,其敌害较多,如要发展克氏原螯虾的养殖,则要加强对敌害的防控,否则难有成效。全国很多养殖户养殖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敌害防控不到位,养殖池中野杂鱼太多。因此,“彻底除野,加水过滤,驱赶水鸟,严防敌害”等防控措施是必须的,实践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
(三)克氏原螯虾的养殖误区
由于克氏原螯虾经常在浅水处活动,有些人习惯性的认为“养鱼要深水,养虾要浅水”。因此,在养殖户中流传着“深水养鱼,浅水养虾”的说法,很多养殖户养虾的水很浅,60-70cm,甚至30-40cm,在这种条件下养殖的虾产量低,个体小,壳厚,经济效益差甚至严重亏损。克氏原螯虾是个夜行性动物,夜晚常在浅水区活动和蜕壳,但池塘水位太浅,不利于克氏原螯虾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池塘养虾水深应在1.5 m以上,最好在1.8 m以上,水浅易导致水温过高,是养成“铁壳虾”(铁壳虾是指个体很小就发红、壳厚的一类虾)的五个主要原因之一。当然,养虾池塘也应有适合的坡度,为克氏原螯虾的蜕壳提供浅水环境。
由于人们常常在水质较差的水沟中发现克氏原螯虾,有很多养殖户认为“克氏原螯虾是在臭水沟生活的种类,对水条件要求不高,水越肥(脏)越好”。因此,不注意水质的改善。其实,克氏原螯虾对水条件的要求比鱼类要高,以溶解氧为例,在水体缺氧时,先死虾,后死鱼,只不过克氏原螯虾能爬出水面呼吸空气中的氧气,避免大量死亡。水质不好导致养殖的失败,也是养成“铁壳虾”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克氏原螯虾具有较强的繁衍能力,加上不容易捕捞干净,有些人认为“克氏原螯虾捕不干净,第一年要投种,以后都不再投种”,即“一次放种,年年收获”。这种做法对养殖很有害,其一养殖产量不稳定;其二年年捕大留小,近亲繁殖,种质质量越来越差,导致产量越来越低,个体越来越小。
(四)养殖模式的误区
我国水产养殖传统上采取冬春季放种,秋冬季捕捞。很多地区克氏原螯虾的人工繁殖没有过关,只有春季的4-5月份能获得少量苗种,加上虾价秋季以后逐渐走高。因此,常常采取“春放秋(冬)捕”的养殖模式。克氏原螯虾为秋冬季繁殖类型,其最佳生长期在秋季(9-11月)和春季(4-6月),加上克氏原螯虾喜掘洞避夏、繁殖和越冬,并对新环境需较长时间的适应,可见养殖克氏原螯虾采用春放秋(冬)捕这种模式并不适合。近年来,湖北提倡“夏秋放种(苗)、春季补苗、捕大留小、轮捕轮放”即“7-8月放种虾,9-10月放虾苗,4-5月捕捞时补苗,实行轮捕轮放,捕大留小,6月底7月初养殖结束”的养殖模式,既发挥了克氏原螯虾的生长优势,也避免在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旺期捕捞、运输、投放而影响其正常的蜕壳、生长和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