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 » 正文

我国如何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

  作者: 来源: 日期:2010-07-14  
     未来社会工业化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先进养殖模式的发展水平预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将是未来水产养殖的重要模式。因此,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的重要发展方向。国际上没有工厂化养殖这一提法,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相对应的是循环水养殖系统(RAS),其主要特征是水体循环利用,日均水利用率在95%以上,如低于此指标,即为流水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与传统养殖方式相比,具有节水、节地、高密度集约化和排放可控的特点,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是未来水产养殖方式转变的必然趋势。

    工厂化循环水技术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平均每立方米的产量为7.4 公斤(淡水为8.2公斤、海水为6.4公斤),全国范围循环水养殖发展力不足的特征仍较明显。目前工厂化养殖的方式大体上分为流水养殖、半封闭循环水养殖和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等三种形式。受水处理成本的压力,仍主要以流水养殖、半封闭循环水养殖为主,真正意义上的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工厂比例极少。我国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还是受限于经济实力、产品市场、养殖品种、养殖规模、经济效益比等因素,主观上还受限于养殖者对养殖技术的掌握和对先进技术的利用。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淡水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施技术领域已具有相当的应用水平,反映在系统的循环水率、生物净化稳定性、系统辅助水体的比率等关键性能方面基本接近了国际水准;但在海水循环水养殖设施技术领域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主要反映在生物净化系统构建、净化效率和稳定性等方面。

    基础研究薄弱。我国以往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以水处理技术和设备性能等方面,针对养殖水体净化处理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不多,对应特定养殖品种的物质与能量收支的研究极少,以至系统的构建和优化水平难以有效提高。循环水养殖仍简单沿用传统养殖技术,以设备系统和高密度生态环境为前提的养殖工艺技术没有形成,指导特定品种进行高效养殖生产的专家系统没有构建,致使设备系统没能发挥最大功效,也是造成系统运行成本高的因素之一。

    海水循环水养殖技术体系还未建立。海水生物净化系统的效率需要提高,需要研究高效的生物净化装置以减少净化设施的体量,稳定净化效果;需要在系统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优化的设备系统、稳定的生物净化系统、必要的数字化监控系统、完善的养殖工艺和管理专家系统,使装备系统达到高效利用状态。

    淡水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运行成本过高。在基本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优化的设备系统、控制病原体侵害的水源净化设施、与生态设施相结合的生物净化系统、必要的数字化监控系统以及完善的养殖工艺和管理专家系统,使装备系统达到节能、节水、经济运行的状态。

    低温条件下高效生物净化技术尚未突破。冷水鱼养殖以鲑鳟类为主,与其它养殖品种相比,投入的饲料、养殖生境和生产环境都有其特殊性。发展循环水养殖需要突破低温条件下的高效生物净化技术、生物膜快速培养技术以及适养水温有效保持的设施技术等。有必要针对鲑鳟类冷水鱼养殖,构建设施化循环水养殖系统。

    对虾养殖的主要方式是池塘和高位池,养殖过程中对水质的要求、藻相的稳定有一定的要求,高位虾池自净能力较弱,沉积物的排放对环境造成直接的影响,需要构建适用的对虾循环水养殖系统,达到稳定水质,提高营养利用效率,提高水利用率,控制排放的要求。由于对虾价值所限,完全的工厂化养殖技术尚不能适用,需要依靠设施化的生态工程技术,建立虾-贝-藻能量转换和水质控制模型,构建设施化的循环水养殖系统,达到水质稳定、水循环利用、排放减少的目的。

    我国苗种繁育过程的全人工控制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低营养条件下的生物膜培养技术、水质的智能化控制技术、不同特性鱼卵孵化设施技术、繁育过程智能化判别技术等需要突破,繁育生态环境人工控制技术需要优化和集成。有必要针对我国大宗养殖产品和一些名特优品种的苗种繁育要求,应用现代水环境控制技术和孵化繁育生境模拟技术,构建特定的设备系统,形成完善的养殖生产工艺,达到水环境有效控制、孵化过程有效调控、节能节水以及反季节工业化生产的目的。

    对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需求迫切

    

    传统养殖方式如池塘养殖和网箱养殖,存在着占地面积大,适合养殖的地域有限,污染环境,易受地理气候条件影响,容易因自然灾害造成减产等劣势,其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产品安全性问题,难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与传统养殖方式相比,循环水养殖生产每单位水产品可以节约50~100倍的土地和160~2600倍的水,比传统养殖节约90%~99%的水和99%的土地,并且几乎不污染环境。

    目前普通的养殖技术都是基于自然或传统养殖模式条件下鱼类的生理活动研究成果,但是在工厂化高密度条件下,鱼类受到环境胁迫,生理状况会有显著变化,水生态环境更为单一,养殖技术应有相应的调整。我国目前在该领域的研究严重滞后于生产,无法提供成熟的养殖工艺,设施的效能不能得到发挥。部分配套技术的发展也不均衡,比如饲料品质普遍较差,营养转移效率低且不稳定,增加了设施系统的处理负荷,导致综合效益下降。因此,需要针对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系统条件,研究发展配套的养殖技术。

    进一步开发适宜的养殖品种。目前适宜工厂化养殖的养殖品种十分有限,海水养殖主要品种局限于鲆鲽类,淡水养殖的主流品种尚未显现,淡水养殖是我国鱼类养殖的主体,淡水循环水养殖品种的欠缺,直接制约了淡水工厂化循环水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循环水养殖系统技术的系统设施和养殖生产处于相脱节的状况,也就是说只有少数人真正掌握循环水养殖设施正常管理技术,大多数已建的循环水养殖设施很大一部分不能正常运转。究其原因,一是循环水养殖管理要求复杂,技术上有缺陷,不易实现平稳运行;二是一般养殖场的人员素质和结构不能满足循环水养殖的要求。因此,今后养殖设施的开发应更加注重从整体上整合养殖设施和养殖技术,做到“软硬件”真正的统一,并不断提高设施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降低管理维护难度。

    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对策

    通过养殖业需求推进循环水养殖 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水产养殖,我国发展循环水养殖的脉络似乎并不清晰,真正影响其发展规模的还是经济因素。因此,在我国没有严格的环保法规和养殖许可制度的条件下,工厂化养殖整体上不具有经济优势,但在局部领域具有显著的综合优势,可以优先得到长足发展。

    在苗种繁育领域,苗种繁育的水体规模一般不是很大,苗种繁育对水质要求较高,苗种繁育的经济价值较高,苗种繁育场的技术力量一般比较强,最有条件运行、管理好工厂化的生产系统。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在苗种繁育领域有其天然优势,最适宜推广,可以考虑将全国苗种繁育场建设和循环水养殖技术应用推广相结合,相互促进和发展。

    在海水鲆鲽类养殖领域,部分地区已经出现的没有足够海水可取的情况,使得循环水养殖成为唯一的选择。海水养殖产品的价值较高,对设施的高投入有较强的承受力,冬夏两季调温的成本使得工厂化循环水技术的经济性得到体现。海水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是推广的重点方向,辅以一定的政策支持,突破规模化工厂化养殖瓶颈,推动产业进步和升级换代。

    用循环水养殖的理念和技术改造传统养殖方式 淡水池塘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的主要形式,养殖产量占全国养殖产量的43%。但我国多数池塘养殖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池塘淤积严重等问题,迫切需要利用循环水养殖中的一些实用成熟的技术和理念,全面提升池塘养殖基础设施,实现池塘养殖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运用循环水养殖相关技术和生态工程技术改造传统的流水养殖 鳗鱼、冷水性鱼类的养殖目前主要是流水养殖方式,换水率一般为每天4~12次,消耗了大量的水资源。利用循环水养殖中的相关成熟技术以及生态工厂化技术,主要包括池型综合设计规划技术、颗粒污物去除技术、高效增氧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等,在投入非常有限的条件下,提高水循环率,可节水60%~80%以上,并显著改善水质。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