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在猪价低位徘徊之际,“风投又关注生猪了”的消息在这个火热的夏天广为流传,让仍在亏损中坚守的养猪户们又找到了一个坚持的理由。而中粮集团天津全产业链第一座猪场小王辛庄猪场6月竣工投产,更被部分业内人士视为抄底之举。
猪肉价格将要触底反弹了吗,将给已经突破警戒线的CPI涨幅带来怎样的影响,猪肉价格何以在短短三年间扶摇直上而又急转直下,如何才能走出暴涨暴跌的怪圈?带着这些问题,中国证券报记者走访了辽宁、四川、重庆等地的个体养猪户、规模化养猪场以及业内专家。
他们认为,未来几个月,猪肉价格上涨将是大概率事件,但再现2007-2008年暴涨的可能性不大,对通胀的影响尚待具体分析。由于供给方缺乏稳定的生产预期,市场风云突变之后来不及做出及时调整,市场供求均衡的打破使得最近三年猪肉价格大幅波动,仿佛一根隐隐作痛的神经牵扯着敏感的上下游:向上引发经济学者关于通货膨胀的激辩,向下影响千家万户的居家生活,中间则串联起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之间难解难分的利益纠葛。有专家建议,通过生猪期货、远期交易等方式来引导市场预期,稳定行业发展。
猪倌欲“割肉” 风投想“抄底”
“我们都快熬不住了”,一些投资者欲低价转让养猪场。但在“围城”外的人看来,跌到地板价的养猪业颇有吸引力。部分风险投资机构借机加大了考察力度,伺机“抄底”。
2010年6月初,四川大竹绿色生态养猪场的董事长邓林(化名)望着年出栏近10万头生猪的养猪场非常发愁。由于生猪价格连续下跌,饲料价格持续上涨,他现在养一头猪赔200多块钱,陷入了“卖也赔,喂也赔”的两难境地。
赔钱的养猪户并不止邓林一个。中国证券报记者在辽宁锦州采访时了解到,当地的生猪养殖户大多处于亏损中,不少人说起养猪的辛酸时最常用的一个词便是“欲哭无泪”。
商务部数据显示,近3年多来,猪肉价格暴涨暴跌。全国鲜猪肉批发价格从2007年6月的16.48元/公斤摸高到2008年2月的22.82元/公斤,但暴涨之后是一轮暴跌,2009年6月最低跌至14.01元/公斤。2010年1月以来,全国鲜猪肉批发价格一路下行,至4月中旬时,猪价连跌14周,仅为14.55元/公斤。随后,猪肉价格一直在“谷底”震荡,至7月第二周时,全国鲜猪肉平均批发价格为14.95元/公斤,虽较低点回升2.3%,但较2008年同期便宜30%左右。
猪肉价格的下跌必然影响生猪价格。今年5月初,邓林的生猪出栏时只卖出9.1元/公斤的价格。可他清楚地记得,在2007年,生猪出栏价卖到21元/公斤,是现在的两倍多。与此相反,作为生猪主要饲料原料的玉米价格则逐年上涨,2010年7月第二周达到2.113元/公斤,比2008年同期上涨24%。而今年4月以来,衡量生猪养殖盈亏情况的猪粮比(生猪和玉米价格比值)一直低于黄色预警线(5.5:1-5:1),四川猪粮比价最低值达4.07:1,已远低于5的红色警戒区。这意味着过低的猪价和过高的饲料价格已将养猪户推到较大的亏损境地。
如此大的风险,邓林并未料到。2002年,邓林在山西承包了一个小煤窑。2007年12月,带着挖煤赚来的钱,加上向朋友的集资,邓林揣着1亿元来到养猪大省四川,与朋友一起承包了一个养猪场,当起了“猪倌”。2007年末,正是养猪业利润最高的时候,肉猪每头普遍盈利在300元以上,仔猪则达到400元以上。
“那时我觉得养猪能赚钱。挖煤太危险,养猪难道还比挖煤危险吗?”邓林说。凭借着雄厚的资本,邓林的养猪场在当地首屈一指。邓林原以为,养猪与挖煤类似,资本规模越大,定价权越大,获利空间也就越大。然而,没想到,不到两年的光景,猪肉价格大幅下跌,邓林不仅没有赚到利润,还把老本都搭进去了。眼看着1亿元投资将要“打水漂”,邓林有些犹豫:是“割肉”转让,还是再坚持一下熬过“寒冬”?
就在这段时间,各大养猪网站上猪场转让的信息开始多起来,许多转让信息中都出现了“资金紧张”、“挥泪转让”之类的字眼。这些转让的猪场与邓林的猪场一样,投资者都是在2007年行情最好的时候杀入。2006年大规模爆发的生猪疫病使生猪供应剧减,导致2007年猪肉价格激涨,吸引了许多资本杀入生猪养殖行业,既包括邓林这样的民间资本,也包括凯雷、高盛、德银等国际资本。然而,时至今日,不少资金不得不另寻出路。曾获得德意志银行6000万股权融资的上海一家大型养猪企业对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外资股权方已有意转让股权。
“我们都快熬不住了。”邓林说。
但在“围城”外的人看来,跌到地板价的养猪业颇有吸引力。“这就好比‘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一位投资人这样形象地描绘各路人马如何前赴后继地投资养猪业。
中国证券报记者多方了解到,广东、湖南等地6月中下旬爆发的生猪疫情导致一些养猪场被迫关闭,欲以极低价格转让,部分风险投资机构借机加大了接洽与考察力度,伺机“抄底”。
更有意思的是,股市、楼市的低迷逼迫游资另寻出路,“蒜你狠”、“豆你玩”等农产品炒作现象一度甚嚣尘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期货界人士指出,在有关部门加强对绿豆、大蒜等农作物炒作的监管后,一部分资金撤出,生猪养殖可能是出路之一。
“实际上,从上一轮猪价暴涨过程可以看出,金融资本是在猪肉价格上涨的时候开始逐步介入的。现在猪价在底部徘徊,游资对做多包括生猪在内的农产品有强烈的欲望。”上述期货界人士说。
产业资本已有所行动。6月8日,中粮肉食天津全产业链第一座猪场小王辛庄猪场竣工投产,年出栏10万头商品猪。中粮此举被视为颇具代表性意义的“抄底”。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中粮集团相关负责人否认了“抄底”的说法,并称这不过是符合集团整体战略的一项具体措施。值得注意的是,中粮在9个月前就开始投资建设这座猪场,首批引入的800多头仔猪最早将在今年入秋后投放市场,届时正是市场需求越来越旺盛的阶段。
实际上,许多欲抄底者之所以敢在这个时候动念头,就是因为许多人预计,猪肉价格将很快回升。
辽宁伟业种猪繁育场场长刘沈阳说:“国家收储冻猪肉,猪肉价格有所回升,但这个价格(养猪户)还是赔呀。不过我们觉得今年十一的时候猪肉价格能上去。”
中国畜牧业协会副秘书长马闯预计,这一轮养猪亏损导致存栏大幅减少,并造成后期供应不足,尽管难现2007-2008年的巨大涨幅,但猪肉价格会在不远的未来显著上升。
此外,进入6月,南方许多省份发生的水灾使大量生猪、母猪、仔猪被淹死,加之水灾后的高温天气引发的猪高热病,也会造成生猪供应紧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价格上涨。这意味着,3-5个月后,全国猪肉市场的供应将会明显减少,加上秋季猪肉消费旺季逐渐到来,猪肉价格上涨将成为大概率事件。
猪价或反弹 通胀添隐忧
有报告认为,未来猪价的周期性回升将会进一步推升农产品乃至整体通胀水平的上行。
一些专家担心,尽管猪肉价格回升能拯救众多处于亏损窘境中的养猪户,但也会给本就有所抬头的物价推波助澜。在这段通胀敏感时期,猪肉价格的异动极有可能成为引发又一轮通胀的导火索。
2007年,伴随着猪肉价格的大幅上涨,CPI涨幅也是一路上行。当2008年2月鲜猪肉批发价攀升至最高点22.9元/公斤,CPI涨幅也达到该轮物价上涨的峰值8.7%。
在构成CPI的八大项目中,食品项权重约占33%,猪肉在食品项下又占相当大的权重。在通胀敏感期,猪肉价格的风吹草动都会引起广泛关注。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算了一笔账:如果今年下半年猪肉价格涨幅回升至去年同期水平,即同比上涨4%左右,则将拉动CPI近0.1个百分点。
东方证券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目前猪价已接近2007年4月份价格,即处于上一轮通胀爆发前夕的水平。未来猪价的周期性回升将会进一步推升农产品乃至整体通胀水平的上涨。
东方证券还认为,由于猪肉在居民食品结构中的特殊地位,其价格上涨至少将产生三方面影响,并进一步加强未来的通胀预期:带动其他肉类、以肉类为原料的食品价格及餐饮等一系列消费品价格水平上涨;在当前价格周期背离的情况下,生猪价格的上涨很可能将进一步加剧物价上涨的幅度,并由此形成一种通胀自我强化效应;加大低收入人群生活压力,提高居民生活成本,并进一步带动劳动力成本上升。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当前调控部门对通胀管理的态度相当坚决,一旦发现猪肉价格推动CPI涨幅过大,有可能释放收储的冻肉,平衡市场供求。这意味着猪肉价格上涨幅度以及对CPI的推高效果有限。
实际上,人们对猪肉价格反弹的预期更多的源于市场供需失衡将导致猪价暴涨暴跌怪圈重现。
自2000年至2006年间的7年间,猪肉批发价基本稳定在10-14元/公斤左右。而自2007年至今,猪肉价格则呈现出“倒V”字型,波动异常明显。
业内人士指出,由于生猪生产方式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猪肉市场上原本供求弹性大致相等的格局被打破,转变成为如今高供给弹性和低需求弹性的市场供求结构,而这样的市场结构极度不稳定,市场的均衡很容易被外来干扰打破。
2007年猪肉价格的一波暴涨主要是由于2006年猪蓝耳病疫情蔓延导致生猪供应迅速减少,市场供求平衡被打破。而本次暴跌,同样是基于供求均衡被打破,但介入因素是由于暴涨阶段吸引众多资金涌入生猪养殖业,供应迅速放大。
邓林以及锦州的一些养猪户都清楚地记得,2007年、2008年光景好时,当时农村几乎家家养猪,一年赚好几万块的大有人在,许多规模化养猪场正是从那个时候逐渐多起来的。
“农民们了解信息的渠道少,基本是根据猪肉价格和养殖经验来判断,往往是看到或听到养猪赚钱了,大家就一哄而上都去养猪。听说还有些地方,为了能多拿养猪补贴,政府出面动员农民多建规模化养猪场。养猪也跟卖其他东西一样,猪养多了,价钱自然也难上去了。”邓林说。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调控政策的“导向效果”也对猪肉价格的波动产生了一定影响。从2007年起,由于猪肉价格暴涨,国家加大了对生猪产业的扶持力度。国务院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建立能繁母猪补贴制度、能繁母猪保险制度,完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立对生猪调出大县(农场)的奖励政策,并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同时,农业部等相关部委也下发意见引导和扶持散养户发展生猪生产。
“一定程度上来讲,国家的扶持政策确实起到了抑制猪肉价格上涨的目的,但也打破了市场规律的调节作用,过多的资金介入使生猪存栏量急剧上升。”该人士表示。
而在生猪存栏、出栏量增大的同时,消费动能显现疲态。马闯认为,人们出于对健康、绿色生活的追求,加上对于食品安全的考虑,猪肉消费日趋谨慎。居民猪肉消费能力不足也是猪肉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这种消费不足是非季节性的。
期货遇难产 避险探新途
出于对投机风险的担忧,生猪期货一度难产,但重庆正在探索生猪远期交易,提供避险工具的同时力求稳定价格。
如何让猪肉价格跳出暴涨暴跌的怪圈,保持相对稳定是邓林等养猪户们以及业界专家最关心的问题。
对此,尽管各方见解不尽相同,但一个较为普遍的认同是:在生猪市场高供给弹性和低需求弹性的供求结构下,必须改变猪肉供给的形态,使生产更加稳定。为此,需要使供给方有稳定的生产预期,使养殖户享有各种保值手段,有专家开出了生猪期货这一药方。
事实上,早在2007年生猪价格暴涨之时,便有专家建议通过生猪期货的价格发现、规避风险等功能,引导行业调整。然而,时至今日,生猪期货仍然是“纸上描花无结果”。
一位接近监管部门的人士表示,从目前情况看,生猪期货在今年不可能推出,因为一些基本问题尚未突破,但决策层确实一直在考量能否把生猪期货吸纳为调节手段之一。
北京中期期货研究院院长王骏曾在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进行生猪期货品种的前期调研。他认为,生猪饲养有4-6个月的存栏期,如果推出生猪期货,市场双方博弈而形成的远期期货价格可以对养猪户形成价格预期,进而指导其生猪存栏量,避免价格下跌的损失。通过发挥期货品种的价格发现功能和套期保值功能,能够稳定饲养生猪的利润,锁定生猪加工成本,引导生猪现货市场的运行,减少价格波动给生产经营者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也有利于对整个市场的管理。
但是,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生猪期货亦如此。
对金融产品价格炒作的担心是阻碍生猪期货出台的最主要因素:一旦生猪期货推出,会不会出现利用金融衍生品推高期货价格,进而引发现货市场价格更加剧烈波动的情况?
消息人士透露,在2007年发改委出台一系列抑制生猪价格过快上涨的政策时,曾专门考察过生猪期货品种的准备情况,但因为担心生猪期货成为个别投机者操纵的金融工具进而助推市场价格波动,最终作罢。
如果说生猪期货是由于金融衍生品投机风险而难以出台,那么强调价格发现功能和风险规避功能的远期交易,可能更符合中国的生猪市场现状。重庆正在探索这一条路径。
2009年1月26日,国务院颁发《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表示,支持在重庆设立以生猪等畜产品为主要交易品种的远期交易市场。2009年12月27日,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开市。
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相关负责人5月12日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交易所目前以生猪中远期合约为主要交易品种,立足于生猪现货市场,将现货市场和远期交易合约结合起来。在设立之时,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便被赋予了两个主要职能:通过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平抑价格波动,稳定产品价格,促进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提供有效的避险工具,稳定农民收入。
出于易于参与者判断和猪的自然生长周期的考虑,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目前正在交易的生猪合约有5个,分别是生猪LH1007、生猪LH1008、生猪LH1009、生猪LH1010合约、生猪LH1011合约、生猪LH1012合约。交易所的首个合约——生猪LH1004合约已于4月16日顺利交割,并于4月22日首次尝试实物交割。
重庆长寿某良种瘦肉猪养殖场的老板殷伟宏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殷伟宏表示,今年1月他就开始考虑4月份出栏的50头生猪能卖到什么价,当时现货市场价仅每斤5.1元,而4月份的远期合约价格已经涨到5.75元,最终殷伟宏以5.5元的价格顺利成交,利用远期合约提前锁定了价格。本次实物交割共50头、约5吨活猪,交割结算价每吨11480元,高出现货市场价约1000元,殷伟宏的50头猪比现货卖多赚5000元。殷伟宏表示,未来还会根据生猪远期合约价格来决定养殖规模,避免亏损。
而对于购买方加工企业和屠宰场来讲,也同样是好事,一方面可以连续购买到比较均匀、易得、有数量及质量保证的生猪产品;另一方面,加工企业也可能通过提前买入,以便在猪肉价格上涨时降低成本。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采访时,遇到前来办事的赵海军。赵海军是翰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项目经理,公司于2008年投资1.2亿元兴建,目前拥有大约10万头的生猪年出栏规模。赵海军说起参与生猪远期合约买卖的事情显得很兴奋,他表示,公司专门成立了一个部门来做这个事情,约投入了10多万元进行生猪LH1004合约的买卖,每天都在关注盘面,最终顺利平仓并盈利万余元,这部分钱刚好部分弥补了现货市场的亏损。
目前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处于市场培育期,有400多户养殖企业在交易所开户,从去年12月份交易至今,总交易额达8亿多元,日均1000多万元。“规模不大、参与者较少、交易量小,对现货市场的价格稳定作用尚无法明显体现,但市场对此也需要有学习、适应以及认知的过程。通过示范效应,市场容量肯定会不断扩大,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的目的也将体现得更为明显。”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相关负责人坦言。
重庆模式已引起黑龙江、贵州、河南、广东等地的关注,不少地方希望能够复制或是参与交易。“我们现在还在探索向全国复制的可能,因为生猪产品有一定特殊性,交货地点不同,运输成本不同,也会产生重量差异、疫病等问题。不过,从远期合约的价格发现功能来看完全可以是个全国性的市场。”上述负责人称,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未来将形成一个立足重庆、辐射西部、面向全国的,以农畜产品为特色的交易中心、结算中心、价格信息中心和物流服务中心。
处在四川达州市的邓林没有听说过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但在得知有养殖户通过交易所避免了亏损之后,邓林对这种新型避险交易品种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我们离重庆100多公里,也就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只要能解决现在养猪场的问题,我愿意学习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