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首先注意的是池塘的水位,有条件的池塘,应适时进行排放,控制水位。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前期池塘水温的升高,而且可以预防暴雨来临时发生漫塘,造成水产动物逃逸。5月以来,江西已有多处池塘因雨水过多,引起漫塘的事故。
梅雨,亦称“霉雨”,故在梅雨季节前期,特别是水温、气温较低时,应做好水产动物水霉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引起水霉病的病原 主要是水霉、绵霉,其繁殖适温为13-18℃,对水产动物的种类没有选择性,凡是受伤的均可被感染,且在尸体上水霉繁殖得特别快,所以水霉是腐生性的,对水产动物是一种继发性感染,多在捕捞、运输和寄生虫等外伤条件下,引起水产动物皮肤完整性破坏,霉菌孢子乘虚侵入伤口引起。水霉病的发生,防重于治,当水产动物 过 网、运输、打疫苗等操作下塘,应及时采用药物进行消毒预防。建议采用“虫菌消”全池泼洒进行预防,每瓶用2亩。当发生水霉病时,用“虫菌消”全池泼洒后,第3天再用“菌毒消”进行消毒。
当进入5月后,水温和气温开始上升。今年的5月3日,江西中部更是出现了33℃的高温,而也就是这两天,草鱼苗种出现大量死亡。主要表现表现症状有烂鳃、肠炎,而更多的则是由于水质变化、鱼体摄食增加引起的代谢障碍疾病。原 因在于,前期的低温情况下,水质较为稳定,但底质问题并未引起的重视。同时,在水温较低时,鱼体的摄食量相对较低。而当温度上升时,水体底部的有机质开始发酵,产生毒害气体,引起水质恶化;鱼体的食欲增加,摄食量突然上升;水体中的病原生物开始大量繁殖。以上综合因素,造成5月上旬,江西中部的鱼病频发。面临此种情况,更应该坚守“防重于治”的原则。在阴雨季节,采用“洁水灵”改良池塘底质、氧化毒害物质,同时,内服“达可菌”和“应激宁Ⅲ型”,预防细菌性疾病的同时,增强鱼体的抵抗力。
5月中旬开始,草鱼开始出现烂鳃和赤皮现象,同时伴有轻微的肠炎,虽然死亡量不是很大,但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目前的烂鳃,有细菌性的烂鳃和指环虫、三代虫寄生引起的烂鳃。细菌性烂鳃主要表现鳃盖内表面的皮肤往往充血发炎,严重的出现“开天窗”,鳃丝末端黏液很多,带有污泥和杂物碎屑。指环虫、三代虫寄生引起的烂鳃,则表现在鳃丝黏液增多,鳃丝肿胀,苍白色,贫血;病鱼鳃盖张开,呼吸困难,游动缓慢而死;同时,也常常出现继发感染,引起鱼体的大量死亡。由于指环虫适宜温度为20-25℃,三代虫的适宜温度为20℃,故温度相对较高的梅雨季节,发生几率增加。发生此种情况,当确诊有大量指环虫、三代虫寄生时,应先进行杀虫,可以采用“驱蠕净”加“护肝素”进行治疗,每1000kg鱼体,用1包驱蠕净(200g)和1包护肝素(200g)连用3d。第4天,全池泼洒菌毒消消毒,每瓶用3亩(1m水深)。当发生细菌性烂鳃和赤皮时,第1天停食,并用“洁水灵”(或“水质保护解毒剂”或“水立净”)进行水质调节,第2天采用“达可菌”和“应激宁Ⅲ型”(或者“护肝素”)进行治疗,连用5d。同时第二天采用“菌毒消”进行全池泼洒。
梅雨季节,虽然水产动物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但正是这种情况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特别是,遇到天气突变(温度突升或天降暴雨)时,给广大养殖户带来的损失可能更大。在目前鱼价低迷,饲料暴涨,塘租增加的行情下,梅雨季节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将是本年度养殖成功的关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