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高位池养殖最早出现在台湾省,是一种高密度集约化式养殖,具有投资大、产量高、病害少、养殖成功率高但风险大等特点,根据养殖池底质,放养方法不同又可分为多种养殖模式,养殖户可结合自身养殖条件,选择最适养殖模式,达到最佳养殖效果
□文/图 湛江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站 蔡强
对虾高位池养殖模式又称提水式精养模式,是在海水高潮线以上的沙滩建造养殖池开展对虾养殖,较传统的滩涂围垦挖池养殖模式最大的区别就是将养殖池建在海岸线以上的沙滩上,不论高潮、低潮都能把池内水体排干。对虾高位池养殖最早出现在台湾省,湛江地区最早开始高位池养殖是在八十年代的湛江市对虾种苗试验场遂溪县草潭镇长洪基地。近年,高位池在我国广东、海南、广西发展很快,并逐渐向福建和江浙沿海等地发展。
一、高位池养殖模式特点
对虾高位池养殖模式是一种高密度集约化式养殖,具有投资大、产量高、病害少、养殖成功率高但风险大等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高位池建于高潮线以上,高于海平面3-10米,一般应离海边200米防护林以后的地方,不受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影响。
(2)养殖进水依靠机械提水,排水容易,方便集污及晒池,底质保持良好,休产晒池可以较彻底杀死病毒细菌,保证养殖成功率。
(3)沙底(沙面下20-30cm铺农用薄膜保水)、水泥底或地膜底防止渗漏,保证对虾良好的栖息底质,且易于清整。
(4)水泥护坡和地膜使外来生物不易进入养殖池,特别是甲壳类螃蟹等,因而减少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等病害机会。
(5)从海里提水可以不受天气及潮水影响,可全天进排水,养殖积极主动性强。
(6)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一般每亩放苗密度6-12万尾,亩产500-1500kg,最高放苗密度甚至可达40万尾/亩,亩产高达3000 kg,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7)池塘对虾产量的增加同时须增加增氧机及加强水质调控。增氧机装配密度一般为每亩配备1台1.5千瓦的四叶轮水车式增氧机。
(8)养殖场规模一般较低位池小,单一虾池也比较小,一般2-10亩,最佳2-5亩,加之进排水方便,因此养殖安排机动性强,操作灵活,便于管理,通过标粗过塘一年可以多茬养殖。
(9)高位池养殖一般为高密度养殖,提水、增氧等均需大量电费,投入成本较低位池高很多,高密度高产高回报,但同时风险也比较大。
二、不同底质养殖池养殖模式
根据其虾池的底质结构特点可分为三种:一为水泥护坡的沙底养殖池;二为铺地膜式的养殖池;三为池壁及池底均为水泥建造的养殖池。
1、水泥护坡沙底池养殖
水泥护坡沙底池顾名思义即是利用水泥、沙石浇灌或用砖砌以水泥涂布建立堤坝,池底铺垫农用膜防渗,农用膜上面覆盖20-30cm海边细沙铺底的一种养殖池。其优点在于养殖池堤坝坚固,对烈日、大风和暴雨的抵抗能力较强,还可以为喜潜沙性的对虾提供良好底栖环境,但该类养殖池也存在一定的缺点。首先,其建筑成本较土池和铺膜池高;其次,由于养殖池经受日晒、雨淋、养殖水体压力等,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水泥护坡可能会出现裂缝,从而引起水体渗漏现象;再次,沙底虽然能为养殖对虾提供一个较为适宜的栖息环境,但由于其清洗较为困难,养殖过程中的残饵、对虾排泄物及生物残体等有机物容易沉积于池底,且不易清除,从而造成底质环境的逐渐恶化。
根据水泥护坡沙底池的上述特点,在养殖管理过程中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发挥其优势,规避其不足。第一,在放苗前应该仔细检查堤坝的状况,发现有裂缝的地方可用沥青或水泥进行修补;第二,每次收虾后都应对池底进行彻底的清理,将沉积于沙子中的有机物用高压水泵冲洗,该过程在实际操作中又俗称为“洗沙”。若沙底已经经过多茬养殖,无法彻底清洗干净的则应考虑铲除表层发黑的细沙,换上新沙;第三,在放苗前对底质进行有效的翻耕、曝晒、消毒,以免残余的有机质或致病微生物潜藏在沙底中;第四,在养殖过程中施用有益菌和底质改良剂,避免有机物长期沉积于池底引起底质恶化;第五,在建造养殖池时可将池子设计成圆形或圆角方形,池底则设计成一定的坡度,微微向中央排水口倾斜,并以中央排水口为圆心,3-5m为直径,用砖块、水泥铺设一个中央排水区,以减小池底的排水阻力及避免中央污物渗入沙质,排水网架或塑料板平铺在池中心最低处,池水顺着排水口形成旋涡急流带着污物排出池外。
2. 铺地膜池养殖
在对虾养殖池中铺设地膜的最大优点就是易于清理。众所周知,一般对虾养殖池经过多年养殖后,其底质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造成虾池老化,而这正是一个引发对虾病害的潜在诱因。在养殖池底铺设地膜,加之配套中央排污系统,一方面,既有利于养殖过程中及时排出沉降于池底的污物;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对虾收成后对养殖池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一般用高压水枪就可轻易将粘附于池底的污物清除,再加上一定时间的曝晒及带水消毒即可把养殖池清理干净,及时进行下一茬的对虾养殖。因此,地膜式养殖对延长对虾养殖池塘的使用寿命,实施有效的对虾养殖的底质、水质管理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另外,由于铺设的地膜一般为黑色,养殖的环境水色较深而虾体色较深,煮熟后更加鲜红美观,因此铺地膜池养殖的南美白对虾深受加工厂欢迎而售价高。但临近春节,南方的南美白对虾活虾长途运输至全国各地时,地膜池养殖的南美白对虾比沙质底养殖的成活率明显要低而售价也稍低。
目前,常用的地膜有进口或国产等品牌,价格一般在3-10元/m2,使用寿命为三、五年到十几年不等。在选择地膜时除关注价格成本外,尤其应特别注意地膜的质量,最好能选择质量有保障的名牌产品,以避免因质量问题造成地膜破裂导致池塘渗漏,或因地膜使用寿命过短造成二次投资。
3. 水泥池养殖
水泥养殖池集中了上述两种养殖池的优点,既坚固又易于排污,也方便养殖过程中的生产管理,而其最大缺点则为:使用时间较长后池体容易出现裂缝,且池塘的造价相对较高,这与“水泥护坡沙底池”有些类似;同时经长途运输的对虾成活率明显较沙质底养殖的低。
根据其基建投资成本,池塘保养维护,生产管理,养殖生产成本,养殖效果,养殖经济效益等综合优、缺点分析,笔者认为水泥护坡沙底池和地膜池更适合生产要求。
三、不同放养模式
根据虾苗的放养和养殖的方法可分为四种:一为直接放养;二为中间培育;三为一放多捕;四为轮放轮捕。下面详细介绍:
1、直接放养
直接放养,就是将虾苗直接放至池塘中养至收获,中间不过塘搬苗。放苗密度一般为6-12万尾/亩,若是定向生产小规格商品虾还可适当提高密度,但不宜超过30万尾/亩。放苗时应注意下列事项:
(1) 避免在迎风处、浅水处放苗,而应选择避风处放苗。
(2) 放苗时间应选择在天气晴好的清早或傍晚,避免在气温高、太阳直晒、暴雨时放苗。
(3)放苗前做好计划,放苗时准确计数,做到一次放足,以免后期补苗。
(4)各池均可设置一个虾苗网,放苗时取少量虾苗置于其中,以便观察虾苗的成活率和健康情况。
2、中间培育
中间培育,中间培育又称中间暂养,广东一带俗称“标粗”,是指先将虾苗暂养在一个较小的养殖水体内饲养一段时间(20-30天),待其生长至体长约3-5cm后再移至养成池中进行养殖。通常标粗池中的虾苗放养量为120-160万尾/亩。采用中间培育法有以下优点:首先,标粗池的面积较小,便于养殖管理,可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做到合理投饵,降低生产成本;二则可提高虾苗的环境适应能力,综合提高对虾养殖的成活率;再者,在养殖过程中合理安排好虾苗的标粗时间与养成时间的衔接,可大大缩短整个养殖周期的耗时,实现高位池多造次养殖。缺点为:首先,标粗时放养密度大,生长速度慢,也较容易发病。其次,搬苗过池时对虾必须重新适应新环境,有时处理不当容易应激诱发虾病或生长速度减慢。
中间培育搬苗过池应注意以下事项:
(1)中间培育一般20-30天,体长3-5cm即要搬苗,切莫中间培育时间太长,时间越长,虾苗越大,应激反应也就越明显。(2)南美白对虾虾苗的放养密度为120-160万尾/亩。(3)南美白对虾高温时易应激抽筋,搬苗过池应选择在清晨或傍晚,避免太阳直射。(4)中间培育过程中投喂营养较高的饲料,前期可加喂虾片和丰年虫,通过提高虾苗的营养供给,以增强其体质,提高其抗病能力。(5)搬苗过池应注意保持培育池与放养池水环境的稳定,以免虾苗、幼虾产生应激反应,影响对虾的健康水平,从而造成损失,必要时可抽取培育池水至放养池接种培藻。(6)培育池与放养池距离越近越好,避免虾苗长时间离水。
3、一放多捕
一放多捕简言之:“一次放足,分批捕捞”。也就是在一个养殖周期内一次放足苗,根据虾苗的生长情况分批起捕部分达到上市规格的虾,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使整个养殖周期一直处于较佳养殖容纳量的养殖模式。其科学依据是:对虾在养殖过程中不断生长,所谓合理的放养密度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养殖周期越长,合理密度的相对时间就越短。一放多捕就是当虾塘对虾的密度达到或接近饱和时,通过捕捞收获及时调整存塘虾的密度,使之不抑制对虾的生长,增加捕捉的次数,可使池塘经常保持比较合理的养殖密度。此种养殖模式一般放苗密度相对较大,每亩放苗密度达15-30万尾/亩,放苗一次收获2-4次,湛江地区一般在天气稳定的5月份放苗,养殖约80天规格达到40-50尾/斤时收获一部份,余下的养大规格虾,规格达18-25尾/斤。
一放多捕养殖模式的优点有:(1)充分利用养殖空间与时间,累积产量高,可以在一个养殖周期内产出很高的产量。(2)有效降低养殖风险。对虾高位池养殖是高风险养殖,通过多捕将养殖风险分散。(3)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效益。一放多捕可以充分利用养殖空间与时间,将较佳养殖容纳量时间延长,将单位养殖效益发挥到最大。(4)通过养殖周期中间拉网捕捉可以逃汰病弱群体,降低发病率。
但一放多捕养殖模式也有缺点,其缺点及处理办法:
(1)分批捕捉时容易搅翻池底,池底粪便、残饵等污染物翻滚而使水质剧变,特别是中央排污系统不好底质差则此问题更加明显。用虾笼捕捉可解决此问题,但捕捉操作会较麻烦。(2)拉网捕捉时容易机械损伤继续养殖的群体,在高温季节时容易惊吓抽筋。因此捕捉时尽量选择在早晚气温较低,避免阳光直射。(3)因捕捉个别群体规格不固定而价格难以准确确定。
4、轮放轮捕
轮放轮捕简言之:“多次放苗,多次收获”。即在养殖期间多次放苗,多次起捕达到上市规格的虾。此模式在珠三角较普遍,一般操作是:一年一个养殖周期,分批放苗间隔期约一个月,第一次放苗密度稍大,约8万尾/亩,以后每批放苗密度约5万尾/亩,整个养殖周期放苗3-5次。第一次收虾约为第一次放苗之后80天,以后每隔20-30天捕捉一次,直至最后干塘收获。其原理和优缺点与“一放多捕”相近,只是在养殖周期中不断补充苗,其养殖密度与较佳养殖容纳量会更加合理,产量也会更高,效益也会更显著。但此养殖模式明显不同的是“多放”,每一次放的苗均有可能携带病菌,这就大大增加发病机率,因此,此养殖模式对于种苗的选择尤为关键,否则半途而废。
以上分析只属个人见解,并非完全正确,仅供广大养殖者参考,大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养殖模式,以达最佳养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