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最后一船鱼,一位渔民收起了渔网和捕捞工具。
渔民开始修补渔网。
6月1日中午12时,黄渤海正式进入为期三个月的休渔期。当天中午,捕捞船带着休渔前的最后一船鲜味陆续返港,引来不少市民赶到码头“抢鲜”。据介绍,休渔期间,养殖海鲜将不断上市,冰库储存的冰冻海鲜也将投放市场平抑价格。休渔首日,海捕水产品价格出现了小幅度上涨。
■码头渔船带回“最后一船海捕海鲜”
6月1日上午,本市海洋与渔业部门在崂山沙子口等码头举行伏季休渔海洋执法启动仪式,今后3个月,渔政船将在青岛海域不间断巡航,对违规出海作业的渔船依法予以查处。
“到中午12时,除了不在限制范围的少量渔船外,所有渔船将不允许出海捕捞,可以说,渔船带回来的是休渔前最后的鲜味。”崂山区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据统计,全市大约有5000艘渔船要“静养”三个月。休渔期里,那些整日在渔船上忙碌的渔民将做什么?崂山区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刘玉明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崂山区有1万余名从事渔业生产的劳动力 。“这其中,大部分人是帮助船主打工的,在休渔期间,这些人将到其他地区或行业打工。此外,大部分的船主都会选择这个时期对渔船进行修整。”刘玉明告诉记者,同时,崂山区政府还将采取疏导措施,帮助那些在休渔期愿意继续工作的船主和船工利用这段时间搞副业。
■市场养殖海鲜补缺价格小幅走低在崂山沙子口附近的一处水产品市场,记者看到,销售海鲜的摊位仅有四五个,相比平时减少了一多半,海鲜的价格也小幅上涨,鲅鱼一斤17元,蟹子每斤40元、对虾一只4元、海螺15元一斤。“涨价三四天了,主要是货太少了。”业户们告诉记者,今年休渔期前的海货价格基本上与往年相同,只是最近两三天卖得比平时贵了两三成。
随着进入休渔期,捕捞海鲜“断炊”,养殖海鲜将加大出货量。记者从城阳水产品批发市场了解到,临近休渔期,对虾、牙鲆等养殖水产品由于上市量大,价格小幅度走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崂山、即墨等地的多位养殖户表示,考虑到休渔之后养殖海鲜将对市场补缺,扇贝、海参、鲍鱼、牙鲆等海货将加大出货量。“过几天还将投放虾苗,到了秋季成品虾就能上市,休渔期间对养殖企业来说是生产旺季。”崂山区东海湾对虾养殖场负责人董中善说。另外,渔业部门之前储备的冰冻海鲜也将陆续投放市场,截至目前,本市储备的冰冻海鲜约有3000吨,这些冷冻海鲜大都是4月份以后入库储备的,冷冻时间不长,口味也与鲜货相差不大。
■链接休渔≠休海休渔期间,并不是任何捕捞船都不允许在海上作业了。崂山区海洋与渔业局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很多人将休渔等同于休海,其实这是两个概念。按照规定,钓鱼船和用单层网的渔船休渔期就可以出海作业,这意味着仍会有一些海鲜会在休渔期间走上市场。
根据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出台的《2010年山东省伏季休渔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中规定,北纬35度以北的渤海和黄海海域伏季休渔时间为6月1日12时至9月1日12时,除单层刺网(渤海单层流网的网目尺寸须90毫米以上)和钓钩外,禁止其他渔具在伏季休渔期间从事捕捞活动。 记者 陈浩杰 李兵■现场特写淘鲜人争抢“最后一船海味”
6月1日,在沙子口南姜码头,从上午开始,这里就已经热闹非凡,如同赶集一样。
上午11时,记者赶到码头时,一艘刚刚满载而归的近海捕捞船正在卸货。一筐筐面条鱼从船上用粗绳吊到岸上,装到一个个塑料箱里。有的分装,有的称重,有的拉绳,四五位渔民忙得有条不紊。
“最后一趟了,卖了就收拾船回家。”渔民告诉记者,6月1日1时出海,上午11时回到码头,一共捞上来半舱面条鱼,大约有四五百斤重。货刚卸完,一个鱼贩子赶了过来。2元钱一斤,谈完价,十几箱面条鱼直接拉到了鱼贩子的车上。
由于是近海作业,整个码头上交易的清一色是面条鱼。不过,除了面条鱼,还有一些捕捞面条鱼时的“额外收获”——蟹子、鲅鱼、鲳鱼、八带、海螺等。在每一条船边,都摆放着这样一小堆的海货。
记者注意到,两名中年妇女正手执筛网有节奏地筛着面条鱼。只有几厘米长的面条鱼从网眼里掉了下去,而个头较大的小螃蟹、小鱼、小虾等留在了网上,中年妇女麻利地一抖筛网,这些小海鲜被倒在了一旁。
“活蟹子,15元一斤!”一位渔民将收拾出来的蟹子、虾虎等倒在小盆里,前来收购海货的贩子过来问价,渔民嚷嚷着。
“成交!”鱼贩子掏出一个塑料袋,挑走了十几只活蟹子。
在买主中,还有不少闻讯赶来的市民。来自四方区的张艳买了三斤蟹子,10元一斤,“在外面买怎么也得30元一斤,还没有这里的新鲜。”张艳说,她是知道休渔的消息后特意赶过来“淘鲜”的。从台湾路赶来的齐先生,花80元买了十几只蟹子,花30元买了小半袋小红虾,“实惠不说,关键是马上就吃不到了,多买点回家冰起来!”
“不卖了,我们留着自己吃的!”12时许,交易接近尾声。赶到码头较晚的一些市民,在找渔民“淘鲜”时接连吃闭门羹。几位市民提出愿意多出点钱买,也遭到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