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猪肉价格再遇低谷,一方面是产能过剩,供大于求;另一方面是因为今年以来的疫病过多,存在养猪户抛售猪的现象,拉低了市场价格。专家分析,前几年都是暖冬,今年北方地区遭遇极端寒冷天气,一些仔猪生病,成活率低,这样就有可能影响到后续市场的供应,一旦需求放量,供应量很难跟上。如果很多养殖户因为今年跌价放弃养猪了,有可能造成猪肉行业重新洗牌,猪肉价格会因量少从肉价低谷开始飞涨。
猪肉和大白菜不同,从多年的市场动态来看,以往猪肉价格的正常波动期在3―5年,现在价格波动期缩短为1―2年。然而由于大多数养殖场(户)养殖的生猪品种、品质大同小异,只能根据局部地区短时间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安排生产,无法驾驭市场,难免陷入“生猪卖难—价格下跌—宰杀母猪—生猪减少—供应短缺—价格上涨—养殖增加—生猪卖难”的怪圈。
猪肉价时高时低局面,最终伤害的是养猪农民的利益。
如果单靠市场调节,猪价可能在夏季走高;目前政府已经出台调控措施,猪价会尽早走出低谷;随着中秋、元旦、春节的来临,猪肉消费量会增加,会有较高的价格。
在生猪市场行情低迷情形下,规模养殖场户要及时调整存栏生猪种群结构。淘汰低产母猪,适时出栏大体重育肥猪,适当压缩和控制育肥猪数量,选留或更新优质高产母猪,以备市场复苏时尽快投入生产。
专家建议,对于中小型养殖场来说,在猪价的低谷期可以扩大母猪群,为将来的猪价反弹做准备。中小型养殖场应该以“小”“精”为主,淘汰劣质品种,养高品质的猪。
国内有的养殖场,猪的数量并不多,但品质高,在这次价格波动中没受什么影响。对于散户来说,支持生猪规模化养殖,逐步实现标准化生产;对环保养猪技术,按发酵床面积和存栏规模给予补助。同时,加强对生猪供应形势、价格变化的监测和预测预警,多渠道发布市场信息,引导养殖场户分析市场走势,减少宰杀母猪和集中抛售育肥猪带来的损失。目前最重要的还是建立完善的生猪生产预警防范机制和生猪养殖系统,综合原料、疫病、能繁母猪存栏量、猪粮比价等猪生产中的各个环节的影响,作出正确的分析决策,及时发出预警信号,让养猪户尤其是散户及时了解信息,作出应对,以免他们高价入市,低价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