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迟来的“救赎”,养猪户尤其是散户已承受亏损压力多时,并引发了各界对“猪贱伤农”,进而导致供应减少、价格大幅波动的担忧。不过业内亦有人士对此次调控有不同理解,“这次调控更有针对性,也给市场调控、优胜劣汰留出了更多的时间。”
迟来的“救赎”
目前猪粮比在6:1的盈亏平衡点下运行已超过10周,而根据2009年1月份六部委发布的《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当猪粮比价连续四周处于6∶1-5.5∶1之间时,可适机增加必要的中央和地方冻肉储备。不得不说,这是一次迟来的“救赎”。
从去年冬至开始,全国平均生猪出场价格连续下跌。据农业部监测,到三月底,目前活猪和猪肉价格已分别连续下降12周和11周,降幅分别为19.7%和12.5%。猪肉价格下降的同时,饲料、水电等养猪成本却还在涨,其中饲料原料涨幅最明显,玉米售价涨了两成。生猪盈利状况的猪粮比价已下降到5:1左右,显著低于6:1的生猪生产盈亏平衡点。
东方艾格畜牧饲料分析师郭会勇分析,下一步计划收储量也就5万多吨,比去年6月国家启动的12万吨猪肉收储量小得多,估计对稳定价格作用并不会很大。
收储已错失良机?
事实上,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监测,猪肉价格自春节以来连续下降近两个多月后,已经首次出现回升。4月13日,36个大中城市超市、集市猪肉(精瘦肉)零售价格平均每500克为10.98元,比上一日上涨0.01元。郭会勇表示,进入本周,国内多数地区生猪价格开始回升,这是前期生猪大量出栏结束后的正常反应。此前,郭会勇就曾向记者分析,相关部门已经错过了实施收储的最佳时间,收储的出台已经迟了,猪价已经见底,收储的作用会加速价格反弹。
那么为何收储如此姗姗来迟?对此,中国生猪预警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表示,中国生猪市场竞争非常充分,市场发挥主导作用,并产生优胜劣汰。如果政府过早托市,则难以淘汰落后产能,最终损害的还是生产者利益。另一方面,政府调控要关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今年情况比较特殊,西南干旱与通胀压力叠加,相关部门需要更为灵活地把握《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
此外,冯永辉表示,相对于去年,今年的收储政策在调研基础上更有针对性,侧重东北和西南行业压力最重的区域,在西南和东北,“收产区”不“收销区”;在华东,“收销区”不“收产区”,也更符合国内生猪生产、消费和流通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