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生产者这一块。最近几年,关于规模化养猪的规模多大才算合适有不少的讨论,其实,现在养猪有没有效益不在于规模大小,而在于能否通过管理控制成本提高质量而不是靠饲料添加剂养猪卖猪。到目前看,无论是大资本投入规模养猪还是农户散养或小规模养猪,每年在生猪产业链上,养猪新军都是一个不小的力量。这支队伍抱着赚钱目的入行,对于如何规避养猪业的疫病风险没有足够经验。还有,新手,无论多大规模,一开始必定高成本经营,往往不赢利或微利,但由于他们是新生力量,比较受社会及政府关注,而他们自己又比较在意投资的成或败,所以,一旦有风吹草动,他们就失去定力,就会很敏感下意识地有所举动,那就是在还没有产生养殖效益时提前出栏或淘汰等等。大多数养猪户抛售或清栏多是这样一种建立在猜测基础上的跟风行为,往往极具传染力。大家都跟着提前出栏或抛售,市场信号就失真了。
再说生产管理这一块儿。种粮的丰歉,很容易掌握,一是面积增减,二是肥水投入,三是病虫草害。丰歉的原因,一目了然。根据这些因素,可以决定下年种什么,怎么种。养猪不是这样的。生猪生产至今还是一个模糊产业,不论规模大小都在“赌”效益。虽然也有不少专家撰文很正确地分析了当前生猪生产形势和全年基本价格走势,但是农民还是不清楚,为什么价格一直在跌。继续坚持养猪的就在“赌”效益。记者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目前,每个部门都在做自己的统计工作,但畜牧生产部门往往不清楚生猪屠宰企业每个时期的屠宰数量、食品加工企业收购加工的数量、企业猪肉鲜销和食品销售的数量,也不清楚各地因控制生猪疫情而扑杀的数量等等。而这些信息越来越影响市场价格走势,这些信息对于生产者和管理者来说,是判断行情走势的重要信息,如果每时每刻都能掌握全面的信息,管理者也就会很容易地做出判断,形成有效的指导。
影响生猪价格走势的是供求关系,但现在的供求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记者发现,同一个办公室的管理干部对同一时期的判断可能截然不同;同一个村子里的农民的生产行为可能截然相反。这足以说明现在影响养猪生产的因素越来越多,而由于每个人的信息来源不同,“猜”的角度不同,就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判断和行为。比如现在到底是疫情影响养猪还是价格影响养猪。有人认为,过去是疫情影响养猪,现在是市场波动影响养猪。有人反对,说还是疫情影响导致养猪行为变化从而影响市场供求关系。因为同样是疫情,但不知是政绩还是效益原因,其对人们的影响比过去要大得多,好像大家都没有了免疫力。再加上没有准确透明的数字可分析,管理者和生产者往往不约而同地放大了疫情影响程度,在恐慌中作出错误的判断,包括提前收购、低价抛售等等,结果是,疫病不大,疫情很重,是人的情绪促成市场波动。所以,有专家说,三年一个周期这样的规律已经不规律了。随着进入养猪行业的成分越来越复杂,生产者的行为多样性越来越明显,生产者对市场的判断越来越难,周期已经看不清了,这次的波动就很不规律了。
政府是有正确判断的,农业部办公厅3月17日下发了“关于做好当前生猪生产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当前价格下跌是受生猪产能相对偏高、节后消费下降等多种因素影响。要求稳定生猪生产能力,加强生猪疫病防控,提高母猪繁殖性能,推广节本增效饲养管理技术,加强生猪信息监测预警和调控。这几条应该说是永不过时的行业真理。国家这几年出台了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落实了中央各项生猪扶持政策,同时,生猪产销规律也发生了越来越大的变化。在这个时候,普遍真理在实施过程中必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因此,产业服务亟待建立新模式。要转变发展方式,首先要让生猪产销透明起来,不能再靠“猜”、“赌”盲目产销,生猪产业要向精准农业迈进。目前,应建立起包含各个部门信息统计的生猪生产信息发布平台,这个平台应该面向每一个生产者和经营者,使生猪产销透明化,在产业不断变化中形成有迹可循的行业新规律,让经营者和生产者摆脱盲目产销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