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企业还只是处于“向购买饲料的客户介绍、推荐本企业种苗”的阶段,而没有进行捆绑销售。有业内人士表示,除了捆绑销售这种模式的一些不足外,很多企业的种苗质量还无法达到“像正大虾苗那样的质量和口碑”,是最主要的原因。
近年来,不少原本不涉及种苗行业的大型水产企业纷纷“抢滩登陆”,以各种方式拓展自身的种苗业务,在这其中,又以对虾、罗非鱼和草鱼这三个大宗水产品种最为明显。
水产企业进军种苗业,毫无疑问,此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企业本身的饲料、加工业服务,提供质量有一定保证的种苗,确保了主业的顺利完成。
带着资金、人力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各大型水产企业的进入,可以说搅动了种苗业的“江湖”。
市场混乱 大企业顺势登陆
纵观我国水产种苗市场现状,一言以概括之:“乱”。没有细致的行业规则和准入条件,缺乏有效的监管条例和措施,这种情况导致的必然后果就是,养殖失败案例增加,养殖效益低下,病害容易流行。
以虾苗为例,因为价格低廉,普通虾苗曾经在华南各地占据主流市场,然而2009年普通虾苗第一次出现了滞销。养殖户的需求开始转向优质苗,其中高位池地区以一代苗为主,而在土池为主的珠三角地区,则大多选择二代苗。在几年前,来自福建地区的“高温虾苗”靠着廉价成本,在珠三角地区大行其道。2009年,福建的普通苗繁育场及珠三角地区的普通苗培苗场有近半被淘汰,留下来的也大多苦苦支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珠三角地区的二代苗培苗场,特别是几大虾料企业的品牌苗,严重供不应求,高峰时甚至“一苗难求”。
据了解,2009年上半年投苗高峰时,普通苗就已经出现了滞销的状况,在珠三角地区,不少培苗场20元/万尾的虾苗几乎无人问津,从年中开始,市场上已经再难见到普通苗销售。
“虾苗行业很乱,质量也不好,这就是我们品牌虾苗进入的时机。”正大公司一位经理说。劣质苗种扰乱市场,养殖户失去了信心,廉价苗捞了一笔快钱后,也断了自己的后路。
对虾如此,罗非鱼、草鱼等品种的形势也相似,而和对虾相比,生产罗非鱼、草鱼种苗所需要的资金、技术门槛“低得几乎不存在”,鱼龙混杂、种质退化的现象更加严重。
不论是什么品种,种苗市场都存在众多乱象,众多苗场好似各路诸侯,各占一块地盘,你争我夺;只有实力超群的一方势力出现,才有规范整个疆土的可能。
国联水产种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谭立志介绍,2009年,公司从美国SIS引进亲虾1万对,预计今年可生产幼体3000亿尾,虾苗30亿尾。今年国联第一批虾苗已经出2亿尾,基本被预购一空了。
作为饲料界最早上市的大佬之一,通威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也逐步涉足苗种业。“通威在10多年前就已在西南地区开展选育、推广建鲤良种,到目前已经拥有国内品质最好的建鲤良种家系,年销量近2亿尾。”通威股份原种场的刘匆告诉记者。除此之外,通威还涉足包括虾苗、罗非鱼苗等的生产销售。
诸多行业龙头强势进入,让水产种苗市场在混乱中开始显现新的秩序。
争夺市场 各企业纷纷出招
以种苗带动饲料业,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作为全球最大的农牧企业,来自泰国的正大公司凭借技术力量优势和多年的积累,成为靠优质种苗成功带动饲料销售的首创者。
一直以来,正大虾苗的质量在行业里有口皆碑。在华南的虾苗市场上,正大虾苗的价格也是最高的。在海南地区的推广获得成功后,近年来正大虾苗以合作的方式逐渐进入广东。而其选择进入广东的“登陆点”,恰恰是市场异常混乱、缺乏大型虾苗场的珠三角地区。
优质的虾苗,可以确保饲料销售的顺利;而虾苗要做到优质,主要依靠好的亲本。“正大模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此,这也吸引了国内各大水产企业纷纷仿效,投入资金建设苗场、引进亲虾,进行虾苗的生产和配套销售。近几年,各大型水产企业,如通威、国联、恒兴、粤海、海大等,都在大力进入种苗业,纷纷在各个养殖重地设点,抢占市场。从目前华南地区的情况看,大企业进入种苗业的方式有租用、收购、自建、或签协议合作等,不一而足。
业内人士表示,饲料厂生产种苗的主要目的是为饲料销售服务,盈利是次要的;与专做种苗的企业相比,饲料厂苗场受生产成本限制不大,经营生存空间大。即使卖苗亏一点,饲料厂苗场只要能给养户供应优质种苗,提高养户的成功率,增加饲料销量,饲料厂卖苗的损失可以从饲料利润中得到弥补。
“我们的繁育基地完全由公司自己建设,目前在湛江和珠海分别有一个苗场,但是所有的苗都是在湛江的苗场出,珠海的那个场只是用来调苗、标粗,主要是起到分销的作用。”谭立志告诉记者。
据了解,在管理方式上,集中亲本、分销苗种是大型水产企业涉足种苗业时,比较普遍的操作方式。亲本是苗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采取这样的方式,除了水源要求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外,也有利于亲本的统一饲养、筛选,苗种的批量生产和培育,同时还利于销售的管理。而作为罗非鱼苗种,由于其生产门槛太低,采取这样的方式还可以降低亲本被偷窃的风险。
和单纯的苗种企业相比,各大型水产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资金、技术、人力、品牌、销售网络和客户资源都已成熟,具有明显的优势。
行业发展到今天,品牌和质量已真正成为核心的竞争力,而这些,也正是众多小型苗场所缺乏的。而从各大企业的角度看,即便种苗质量方面有待商榷,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品牌正是逐鹿市场的有力武器。
规模做大 质量容易下降
进入种苗业的大企业,以饲料企业为多。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有美好预期的项目:由企业的苗场供应优质种苗,养殖户有了好的种苗后,鱼虾生长速度快、病害少,养殖得以顺利进行;成功养成销售后,养殖户赚到了钱,企业的饲料主业也实现了盈利,苗种方面也能带来利润,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然而,众多苗种业人士对大型企业开办苗场提出了审慎的意见,其中,种苗质量是争议的焦点。
以罗非鱼苗为例,雄性率是衡量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如果控制不严格,将会带来一系列后续的影响。南宁远东农牧渔发展公司负责人陈煌奇就提出,大型饲料企业都有众多客户,如果开办苗场,必定要做出巨大的产能,这样一来,很难保证鱼苗质量的整齐划一。
他还表示,罗非鱼苗生产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很多,例如池塘进水、鱼苗过塘、筛选等,只要某个环节不够细致,就会直接影响鱼苗的雄性率;而以各大型饲料厂百万吨级的年产量来算,所需要的苗种数量极其庞大,质量方面难以完全把控。
“大型饲料厂的客户分布范围相当广,要在各地设种苗基地,管理上难度很大。”陈煌奇说,各基地太过分散,难以兼顾,就以罗非鱼苗的转性为例,要使孵化出来的无数小鱼在刚开口进食时,就同步开始转性,才可以确保较高的雄性率。由于技术操作上存在必然的波动变化,如果要求相隔距离很远的多个苗场统一操作标准,基本上不可能。而要是在各个基地都放亲本进行繁殖,则要牵扯到饲养、安全和筛选力度等更加繁杂的头绪。
而海南鹭业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学强也认为,大型企业做种苗,会带来一定的风险,鱼苗生产数量很大,质量很容易出问题,“工业生产线出来的饲料可以做到全国各地基本一致,种苗这种活体产品的变动就比较大了,不同的基地和人员,做出来的种苗会相差很远。”
林学强还提出,大型饲料企业做种苗,一般会通过经销商的网络达到最基层的终端,而鱼苗质量一旦出了问题,即便养殖户不怪罪饲料质量,也会埋怨经销商,而这又很容易给经销商回收饲料款带来麻烦。
厦门市新荣腾水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剑荣也表示,饲料厂的重心在饲料销售,而不是专业做苗,因此在技术、人力和物力方面往往比不上专业种苗企业,一旦生产量大起来,就有可能出现“硬件和软件设施都跟不上,造成种苗质量下降”的现象,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华南曾有一家较有规模的虾料厂,早几年就介入虾苗行业,但种苗质量控制不好,最终还是停掉了。”
对于这个话题,记者在采访中还听到了不同的说法。海南吉富水产品有限公司刘志利则提出,饲料企业虽然有众多优势,但在专门的遗传育种技术方面,多年专注于行业的种苗企业处于领先地位。“很多大的种苗企业,亲本已经进行了多年选育,由于选育工作需要时间积累,后进入者很难赶上来;饲料企业再加入进来,在这方面没有明显的优势。”
规模一旦扩大,种苗的质量就容易出问题,影响到本身主营业务的口碑。个中风险,各大企业也都心知肚明。目前,国内朝“种苗带动饲料销售”这个方向努力的企业不少,但在开拓种苗业务方面,还只是处于“向购买饲料的客户介绍、推荐本企业种苗”的阶段,而没有进行类似的捆绑销售。有业内人士表示,除了捆绑销售这种模式的一些不足外,很多企业的种苗质量还无法达到“像正大虾苗那样的质量和口碑”,是最主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