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近期价格连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上市量加大,09年春节前,新发地市场白条猪的日上市量突破了3000头,最高峰时是3469头,2010年春节前日上市量突破4000头,最高峰值是4280头,同比上市量增长了23.38%,这也造成即使是节前采购高峰期,其价格仍然是呈现缓慢下降的原因。
节后价格下降是需求不旺造成的,无论是餐饮、食堂还是居民家庭,均有一些富裕,而且饮食趋向清淡,所以,市场的上市量和售价均有所下降。节前的上市量是3000-4000头,节后的上市量只有1000多头,价格仍然有所下降,这种“双下降”主要是需求不旺造成的。
2月份的最高价格出现在2月19日,是农历正月初六,当日的上市量只有170头,售价是7.45元/斤比1月份同期(7.40元/斤)高出0.68%,不足1%。最低价出现在2月25日,当日的上市量是1059头,售价是5.75元/斤,比最高价低了22.82%,比1月份同期(7.18元/斤)低了19.92%。这说明节后肉价下降,主要是消费需求不旺造成的,是短期的现象。
进入2010年以来,猪肉价格连续2个月下降,这种走势是值得注意的。实际上,白条猪供应大于需求的局面,是从09年的3-4月份就开始出现并形成了。从那时开始,白条猪的价格就开始走低了,全年中,只有6-7月份,由于政府收储托市,白条猪价格曾维持了几个月的恢复性上涨,价格处在连续上涨的时间只有2-3个月,然后就开始掉头向下了,可以说,政府收储的数量,就表明是那2-3个月的过剩量,依此推算,过剩量约为10%左右,只是一些规模养殖场意识到这种过剩局面,有意放慢或停止自己的发展和扩张的速度抑制了供大于求状况的进一步扩展,就目前的价格走势看,过剩量仍然有5%左右。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转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肉类制品的消费需求也会逐步增加,同样的供应量在过去可能是供大于求,在今后可能会供不应求。但就目前来看,供大于求的现象是确实存在的,养殖业的发展速度确实会超过人们需求量的增长速度的。
但是,目前这种连续下降的状况,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了,有消息说,由于今年冬季气温较常年低,许多近2年才投入养殖业的散户对此准备不足,冬季时出生的小猪存活率下降,有可能影响到后几个月的出栏量,供大于求的局面可能减弱甚至扭转,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冬季仔猪减少的程度也超过常年,这都可能影响到后市的供应及价格走势,这是需要冷静观察的。因为有的养殖户预测,3月末到4月初,肉价可能就会稳定下来,然后就开始反弹;也有的养殖户预测到农历八月十五人前后,肉价就会出现峰值,甚至高过近2年的价格或“起码会不低”;也有的养殖户说,肉价是3年1个周期,今年的价格走势与07年相仿。不管这是不是宿命论,都需要冷静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