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广东和广西沿海网箱养殖的黄鳍鲷、黄鳍笛鲷、石斑鱼等鱼类,因贝尼登虫病造成大批死亡,经济损失惨重。
贝尼登虫主要寄生在鱼的体表和鳍条上,贝尼登虫病是海水网箱养殖鱼类中常见的大型寄生虫病,终年可见,但以春季至初夏及秋季至初冬危害较为严重,可危害石斑鱼、笛鲷、黑鲷等多种海水养殖鱼类的成鱼和鱼种,可引起大批死亡,尤其是小规格个体感染后死亡率很高,可达90%以上。诊断时将鱼置于淡水中2-3分钟可见有芝麻大小的白色虫体脱落,所以该病通常也被称为白芝麻病。
目前对贝尼登虫病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淡水浸泡法。具体做法是在在网箱中置一规格约为长2米宽1米深1米的帆布箱,内盛约50厘米深的淡水,将网箱中的病鱼捞入进行浸泡5~10分钟后放回网箱内。
但在实际治疗贝尼登虫病过程中,常出现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虫卵在淡水浸泡20分钟后还有40%能正常孵化,要浸泡40分钟方能全部杀死,贝尼登虫孵后20天左右又可产卵繁殖,而在治疗时只浸泡网箱中的病鱼,对附着在网箱上的虫卵没有杀灭作用。
二是同一区域的养殖网箱往往不统一进行治疗行动。
三是在实施淡水浸泡治疗时很多养殖户因担心浸泡时间过长和多重操作对鱼产生不良影响,浸泡病鱼的时间不足5分钟,浸泡后将病鱼和浸泡病鱼的淡水一起倒回网箱中。
由于以上三方面的原因,导致每次浸泡治疗后数天内又引起贝尼登虫病的复发。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隔15天左右再重复治疗一次,每次操作须小心细致,尽量减少鱼体受伤。
(2)每次治疗时在同一养殖区域采取统一行动,并保证浸泡时间在5分钟以上。
(3)浸泡治疗后先将鱼捞回网箱内,对有大量虫体的淡水须20分钟后方可倒弃。
(4)治疗时在淡水中加入2-5mg/L的吡哌酸等药物以防细菌感染。
黄钧
广西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壮族自治区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淡水无公害养殖专家小组成员,中国鱼病学会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学会淡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水产动物疾病学和水产养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