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该省水产品总产量达730.3万吨,增长2.4%;渔业经济总产值1894.6亿元,增长14.4%,渔业总产值占全省大农业的比重为12.2%;水产品出口创汇34.9亿美元,增长2.4%,分别占全省农产品和全国水产品出口创汇额的35%和33%;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16元。该省的渔业产量、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连续12年位居全国首位,渔业已经成为该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
健康养殖确保质量安全
发展标准化健康养殖,夯实水产品质量安全基础。该省全面推行苗种生产许可制度,全省国家级、省级原良种场和重点苗种场监管率达到100%。全省开展了30个健康养殖示范县建设,优势水产品养殖占养殖总面积的比重达70%以上。积极开展健康养殖示范区创建活动,全省已建设省级以上健康养殖示范区112处,规模达到62万亩,辐射面积达到200万亩。全省无公害水产品产地已达515个、无公害水产品品种822个、有机水产品品种24个,健康养殖示范区、渔业标准化基地及无公害水产品产地面积达30万公顷。
渔业科技贡献率达60%
科技进步日益成为渔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渔业科技水平稳步提升,贡献率提高到60%。目前该省有近60所市级以上涉海涉渔科研院所,其中有国家海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39家水产原良种场,拥有7000多名渔业科技人员,占全国同类人员的40%。上个世纪末至今,该省分别在海带、对虾、扇贝、海参养殖等方面实现了技术突破。工厂化养殖节能减排技术、主养品种病控与产品安全综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草药制剂、疫苗、微生态制剂等替代抗生素防治渔业病害技术在生产中发挥巨大作用。
资源修复促进可持续发展
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渔业资源实现了由单向利用向养护和利用双向并举转变,2005年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以来,该省大力开展增殖放流、种质资源保护和人工鱼礁建设,有效恢复和保护了渔业资源环境。截至2008年底,全省用于渔业资源修复的资金达7亿多元,其中增殖放流品种达20种以上,增殖放流各类苗种超过220亿尾(粒)。仅2008年,全省投资达2亿元,其中省级以上财政投入达7080万元,全省人工鱼礁累计达16处。标准化池塘改造工程启动实施,沿海、沿黄、沿库、沿湖等地区成方连片开发势头强劲,2008年全省各级用于标准化鱼塘改造资金上亿元,改造标准化鱼塘20万亩,带动养殖区渔民人均增收300多元。
龙型经济提升市场竞争力
为了提升水产品的竞争力,使渔业增长逐步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该省渔业经营方式不断向产业化发展。该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提高渔业组织化水平,形成“苗种繁育—标准化健康养殖—产品加工—销售网络健全”的特色产业链。渔业产业化成为渔业增长的主要组织形式,产业体系不断向现代化演进,经营方式不断向区域化、规模化发展,经营体制不断向以产权为纽带的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转化,渔业市场化、国际化、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步壮大各具特色的优势企业,加速“龙型经济”的发展。2008年全省水产品加工企业1872家。目前,全省已建立较规范的渔民专业合作社120个,各类渔业协会50多个;全省规模以上渔业企业发展到270余家,省级以上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6家,建立水产品加工园区和出口基地30余处。
品牌建设开拓国内外大市场
在品牌塑造上,山东加大品牌推介力度,以名优产品大力开拓国内国际水产品经贸市场。多年来,山东一直注重水产品牌的培育与推介并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省有160多个水产品被农业部评为品牌产品,有51个被评为中国和山东省名牌产品。2008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中国农业展览馆,及今年的第14届国际渔业博览会分别举办“山东省十大渔业品牌推介”活动,重点宣传推介“胶东刺参”、“胶东鲍”、“胶东鲆鲽鳎”、“荣成海带”等山东省“十大”渔业名优水产品。济宁市在济南举办了微山湖水产品品牌推介会,东营市在济南举办了黄河口大闸蟹美食节,不少市县也举办了不同形式的水产品推介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山东一批名牌水产品脱颖而出,像胶东海参、鲍鱼、莱州梭子蟹、黄河口大闸蟹、微山湖乌鳢、泰山赤鳞鱼等。该省刺参、鲍鱼、海带养殖规模居全国前列,品质优良,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