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 » 正文

青岛贝复苏以改良品种为契机

  作者: 来源: 日期:2009-11-24  
     山东省青岛市将大规模推广“中科红”海湾扇贝、“蓬莱红”栉孔扇贝、南美紫扇贝三种改良扇贝,希望借此改变岛城扇贝养殖业严重萎缩的局面,复苏青岛贝。

    全国贝类养殖潮始于青岛

    自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人工养殖扇贝,主要品种是栉孔扇贝,80年代初步实现养殖产业化。1982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张福绥院士首次从美国大西洋沿岸引进海湾扇贝,并系统研究解决了在中国海域养殖海湾扇贝的一些生物学与生态学问题,突破了产业化生产的一整套工厂化育苗与养成关键技术,在我国北方海域形成了一个海湾扇贝养殖的新产业,掀起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第三次浪潮。

    然而,我国第三次海水养殖浪潮是以扇贝养殖为标志的,但近年来个体小、产量低、病害频发等成为制约我国扇贝养殖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

    据介绍,扇贝养殖从青岛市开始,在我国南北海域迅速铺开,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扇贝这一海中珍品,也摆上了寻常百姓的餐桌。但长期以来,由于忽视种质资源的保护工作和对国内品种的改良选育,栉孔扇贝、海湾扇贝种质严重退化,扇贝产业遭受重创。

    三种改良扇贝“嫁”青岛

    最近几年,围绕扇贝的品种改良,中科院海洋所等海洋科研单位做了大量工作。据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00年至今,“中科红”海湾扇贝、“蓬莱红”栉孔扇贝、南美紫扇贝三大扇贝品种,先后在该市成功杂交、培育,经过连续多年试验养殖,这些品种都已经具备产业化养殖的条件。据了解,这些扇贝都经过严格筛选和实验,会大幅提高岛城扇贝的质量和产量,并从今年开始进行示范、推广,全力恢复该市的扇贝养殖产业。

    由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张国范领导的课题组培育成功的“中科红”海湾扇贝是我国第一个通过人工选育、具有明显形状优势,且遗传稳定的养殖贝类新品种。经专家测验,“中科红”海湾扇贝平均壳高5.68厘米、壳长5.97厘米、壳厚2.65厘米,平均体重41.2克,出肉柱率14.08%。与普通海湾扇贝对照,“中科红”海湾扇贝的特点是在壳高、壳长及壳厚的比例上无明显差异,但贝壳颜色纯正,生长速度快,规格均匀,无“老头苗”现象,成活率较普通扇贝高15%~20%,壳高、壳长、壳厚均大于普通贝5%以上,鲜贝重量增长17.7%,肥满度提高了11.2%,出肉柱率提高26.4%。“中科红”海湾扇贝的成功养殖,为海湾扇贝养殖这一传统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国家“十五”“863”计划重点攻关课题,以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包振民为组长的课题组在扇贝的分子标记、基因连锁图谱构建、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研究并确定了扇贝良种培育的技术路线和方案,解决了远缘杂交的生殖隔离技术难点、优良品种的规模化制种工艺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在养殖扇贝的遗传改良上获得重大突破,培育出生态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增产明显的优良品种———“蓬莱红”栉孔扇贝。科研人员历时4年多育成的“蓬莱红”,具有生长速度快、产量高、遗传性能稳定等特点,其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肉柱比较大。

    原产于南太平洋的紫扇贝是世界上公认的优良养殖种类,贝壳为漂亮的深紫色,最大壳高可达到15厘米。从2007年,青岛农业大学博士王春德就开始进行紫扇贝引进工作,并用紫扇贝与海湾扇贝进行种间杂交以对海湾扇贝进行种质改良。今年,课题组已经成功培育出紫扇贝自交及与海湾扇贝正反交家系和群体近20个,获得稚贝约200万粒。经杂交后的南美紫扇贝个头明显比本土扇贝大,长度比本土扇贝长25%左右,而且壳里有“一包肉”。

    青岛贝类将出海赚洋钱

    日前,全国贝类产业发展研讨会在青岛市召开,与会专家对贝类健康养殖和产品标准进行了研讨,制订出台了《贝类质量安全操作规范(征求意见稿)》,对贝类健康养殖从技术上进行了严格规定。此前,由于卫生检疫问题,我国贝类产品自1997年起就被欧盟拒之门外,此次水产行业“会诊”贝类产品,旨在力推安全养殖,让以青岛为代表的国内贝产品顺利闯关欧盟。

    据悉,近日,农业部和财政部联合启动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公布了2008年启动的40个重点农产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依托单位和岗位人选名单。其中,贝类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落户青岛市,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为建设依托单位,该所张国范研究员为首席科学家。据介绍,贝类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将针对产业技术体系的现状,在育种与繁育、病害控制、健康养殖与环境控制、加工与综合研究等方向设16个科学家岗位。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