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 » 正文

雷霁霖:鱼类工业化养殖是未来发展方向

  作者: 来源: 日期:2009-11-06  
     雷霁霖(中国多宝鱼之父)

    中国工程院院士雷霁霖,一生的事业都与水有关。

    然而,事业之路并非“如鱼得水”那般轻松。日前,有着“中国多宝鱼之父”美誉的雷霁霖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感叹:项目多次差点停摆,多次到了做不下去的边缘,全靠“必须要搞成功”的信念支撑自己和团队,才最终做成了。

    雷霁霖并不仅仅满足于项目的成功,他更志在推动中国养殖业革命化的改变———用工业化的流程方式,实现鱼类在车间放养。

    这看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但雷霁霖已经为之奔走了数十年。

    结束北方冬天不能养鱼历史

    雷霁霖的研究,都以鱼为伴。

    数十年前,雷霁霖发现,由于南北温差之故,与南方相比,北方养鱼产业几乎处于零的边缘。“当时我就思考,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一难题。”

    “北方冬季气温低,很多鱼类无法生存。能否在北方养小,南方养大,或者换一些适合北方放养的鱼类种苗?”雷霁霖说,当时尝试过很多方法,都未成功。

    一个偶然机会,雷霁霖从联合国下属机构的一本刊物上看到:英国正在研究适应低温、成长快、能快速成为商品鱼的鲆鲽鱼,即多宝鱼。这让雷霁霖看到了希望。

    1980年,雷霁霖参加联合国组织的一个考察学习团前往英国。“我就是奔这条鱼去的。”雷霁霖说,在英国,他见到了负责多宝鱼的首席科学家豪威尔博士,两人相谈甚欢。临走时,雷霁霖提出能否带几条多宝鱼苗回去做实验,然而,豪威尔博士却说:“等以后有机会再说吧。”

    这一等就是整整11年。1992年,豪威尔博士的一封来信让雷霁霖兴奋不已,豪威尔博士在信中告诉雷霁霖,他将随英中交流协会访问中国,并为他带来了200条多宝鱼鱼苗。

    “鱼不是直接从英国发到中国,考虑到当时的环境和管制,是通过法兰克福中转才运到了中国。”雷霁霖说,由于买不起对方的知识产权,拿到鱼苗后雷霁霖便组建团队攻关,“整整用了7年时间才获得重大突破。”

    多宝鱼的养殖成功,结束了北方冬天不能养鱼的历史,并继而实现了产业化推进,到2006年,多宝鱼在全国已经达到年产值50多亿元,雷霁霖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多宝鱼之父”。

    开启工业化养殖革命

    雷霁霖说,多宝鱼实现了国内鱼类养殖的两大重要突破:首先是孵化,其次是采用“深井海水+大棚”的工厂养殖模式,“这为多宝鱼在短期内实现商品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降低了对水环境的污染。”

    “如果算上多宝鱼对饲料、建筑、建材、运输等行业的拉动,仅仅这一个品种,对相关产业链的带动就上百亿元。”雷霁霖称,这是其他传统养殖方式无法达到的,也只有工业化养殖才能实现。“经过这些年来的发展,我们认为对鱼类的养殖方式也需进行革命性的改变,工业化养殖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据雷霁霖称,40年前,他就提出了工业化养殖的理念,“当时遭到了很多人的讥笑,不理解。现在有了多宝鱼近10年的养殖模式探索,工业化养殖已经没有太大的障碍。”

    在雷霁霖看来,工业化养殖体系的构建要做到:设施工程化、技术现代化、养殖工业化和管理工业化。

    按照这种体系构建和理念,工业化养殖不仅仅适合海洋养殖产业,也适应淡水养殖的需求。

    不仅如此,工业化养殖还为大量的渔民换来了生存空间,“现在许多沿海城市的海岸线都被列入当地政府发展工业的计划,渔民的生存空间被极度压缩。如果大力推行工业化养殖,无论其规模和产值,都有资格列入当地的产业发展计划,渔民就有了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