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东省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1、9月病害发生情况
根据我省各测报点本月水产养殖病害监测数据分析,8月份监测到的主要病害有鱼类出血病、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细菌性败血症、罗非鱼链球菌病、车轮虫病、指环虫病、锚头鳋病、刺激隐核虫病、本尼登虫病、鳖疖疮病和白底板病、对虾白斑病、红体病、桃拉病和不明病因病,其中罗非鱼链球菌病仍然较严重,局部地区发病率还高达80%、死亡率达到70%。局部地区的鲮鱼细菌性败血症发病率达到70%,黄鳍鲷指环虫病发病率达到60%,南美白对虾红体病发病率达到80%、死亡率达到60%,南美白对虾桃拉病发病率达到50%、死亡率达到75%,鲍苗脱板症发病率达到50%、死亡率达到65%。
2、10-11月病害发生情况预测
10-11月份我省气温、水温开始降低,昼夜温差大,预测海、淡水养殖水生动物病害发病率与死亡率会有所下降。但养殖鱼类出血病、烂鳃病、赤皮病、细菌性肠炎病、细菌性败血症、指环虫、车轮虫病、小瓜虫、对虾的白斑病、红体病和不明病因病等病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可能处于高水平,应大力做好防治工作。罗非鱼养殖产区要加强对罗非鱼链球菌病的监测,防控技术指导,防止出现流行和暴发。
广西10月水产病害测报
□文/广西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1、9月份病害流行情况
2009年9月,危害广西水产养殖动物的病害有18种,其中危害池塘养殖动物的病害主要有对虾白斑病与桃拉病、出血性败血症、赤皮病、肠炎病、烂鳃病等18种,危害网箱养鱼的病害主要有出血性败血症、烂鳃病、肝胆综合症和指环虫病4种,危害流水养鱼的病害主要有赤皮病1种。
因病害造成养殖动物死亡重量为532.37万千克,经济损失6160.18万元,其中池塘养殖动物因病害造成的死亡重量为504.83万千克,经济损失5901.43万元(南美白对虾死亡429万千克,损失4999.2万元),网箱养鱼因病害造成的死亡重量为20.18万千克,经济损失186.11万元,水库养鱼因病害造成的死亡重量为7.36万千克,经济损失72.64万元。与2008年9月相比(除洪灾造成的损失外),养殖动物因病害造成死亡的重量减少341.23万千克,造成的经济损失减少4595.42万元;其中养殖对虾因病害造成死亡的重量减少269.6万千克,造成的经济损失减少3473.07万元;网箱养殖鱼类因病害造成死亡的重量减少54.92万千克,造成的经济损失减少498.89万元。
2、10-11月份水产养殖病害预测
10、11月份,天气逐渐变冷,养殖水体上下层温差也逐渐变大,水体垂直交换加剧,水质变化大,更易引发病害,是一年中第二个发病高峰期。危害养殖对虾的病害仍以桃拉病与白斑病为主,发病率和死亡率将较9月份明显提高;出血性败血症、肠炎病、赤皮病、烂鳃病、链球菌病、爱德华氏菌病、细菌性综合症、溃疡病、打印病等细菌病将是危害池塘养殖动物的主要病害,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将明显高于9月份;出血性败血症、溃疡病、链球菌病、爱德华氏菌病将严重危害网箱养殖鱼类,且有局部爆发流行趋势;水库养殖鱼类因普遍感染了细小不明寄生虫(尚未鉴定),极易并发感染出血性败血症造成严重危害。同时,小瓜虫病、水霉病、孢子虫、指环虫病、车轮虫病、猫头鳋病等寄生虫病将危害各种养殖模式的养殖动物,发病率和死亡率较9月份明显提高。
3、10-11月份水产病害防治措施
① 保持池塘水体在最深水位,晴天中午开动增氧机增氧1-2小时及每天后半夜至次日早晨开动增氧机增氧,同时,每10~15天用生石灰或高聚碘或硫醚沙星全池泼洒消毒水体一次,保持良好的养殖水体环境;网箱养殖则应注意及时清除网箱内的残饵和调整网箱设置区域。
② 投喂优质适口饲料,每15-20天,适时拌饲料投喂维生素C或其他免疫刺激剂1次,每次连喂3-5天,以提高养殖动物的体质和抗病能力,预防病害的发生。
③ 加强日常管理,坚持每天最少巡查1次,发现养殖动物食量大幅减少或活动不正常(离群靠边漫游、在水中乱串或跳出水面等)或摄食异常时,及时确诊和采取措施处理。
④ 注意监测养殖水温,鱼种越冬并池操作应在水温16℃以上时进行,操作时必须要细心,以减少养殖鱼类受伤,尽量减少对养殖鱼类的应激,水温在16℃以下严禁拉网或并池等操作。
最新鱼病分析
海水鱼类刺激隐核虫病防治方法
□文/广东省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曾庆雄
目前是海水网箱养鱼刺激隐核虫病流行的高峰期,近日在广西、广东局部地区流行和暴发,各沿海市要加强监测,密切注意刺激隐核虫的流行动态,做到早发现早防控。
(1)网箱合理排放,使水流交换顺畅,放养密度适宜。
(2)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减少冰鲜鱼、鲜鱼做饲料。
(3)淡水浸浴病鱼3~20分钟,酌情在浸泡液中加入抗菌剂。
(4)硫酸铜5-7ppm浸泡病鱼(浸泡时间视鱼耐受力而定)。
(5)投喂VC、VE 和免疫多糖等增强免疫力。
一起罗非鱼因氨氮中毒的案例分析
□文/镇江威特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解发钧
广西南宁,一罗非鱼养殖池塘,面积约40亩,水深平均2.7m,放养7万尾。
2009年8月10日以来,该塘口的罗非鱼出现食欲不振、游动无力并伴有零星死亡现象,但体表并没有明显症状,到8月16日鱼病情加重,死亡量增加,全塘几乎不摄食,应养殖户要求,我司安排技术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协助养殖户解决问题。
一、现场情况
1、水色发黑,发臭。水质检测结果发现:pH值偏碱,达8.5,氨氮严重超标。
2、检查病鱼:体表发白,且有较多出血小点,鳃丝发红、充血,尾鳍等发红,体表粘液较多,肠壁充血,肠道内无食物,有黄色粘液,其余组织基本正常。
3、显微镜观察鳃丝、尾部破损处及肠道内粘液,均未发现寄生虫。
经过了解:该塘从放苗到发病从未换水,又因放养密度大,投饵量大,水质已经严重恶化。该地区养殖用水全是靠天,下雨就有水,不下雨就没有水源。
结合当时高温天气情况、近段时间管理情况(过量投饵,没有及时调水、改底),我们认为这是一起典型的因水质严重恶化导致的氨氮中毒事件。
二、治疗措施
1、停止投喂。
2、使用水质调节剂降低pH。
3、使用颗粒增氧剂,增加底层溶解氧,并全池泼洒增氧剂。因为氨氮的毒性会随着pH值的增大而增加,会随着溶解氧的减少而增大。
4、施用底质改良剂改良底质,因为高密度、投饵量大,导致池底残饵、粪便、各种有机质污染严重,施用底质改质以加快分解降低有害物质的毒性。
5、施用解毒剂解毒,提高罗非鱼的抗应激能力,增强罗非鱼的抵抗力。
三、治疗效果
采取治疗措施的当天下午池鱼情况就发生明显好转,考虑到污染的严重程度,因此建议养殖户第二天再重复采取一次以上方案。
第二天下午池鱼的中毒症状已基本消失,鱼类恢复正常,虽然水色变化不是很明显,但是水色的臭味已经消除,因此笔者建议养殖户再施用一点生物制剂如芽孢杆菌、光合细菌、EM菌之类的产品,以求彻底改好水质,并建议养殖户定期施用水质改良剂,保证给罗非鱼一个舒适的水环境。
渔医视点
微生物制剂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的应用
□文/广东省湛江市东海岛喃牧旺水产养殖技术服务中心 张森
所有微生物制剂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有效调控水质或水体微生态环境,从而防止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有的种类也可参与动物体内微生态的调节。主要应用有以下几方面:
1、净化水质、消除有机物:养成期的养殖水体内会残留大量残饵、粪便、动植物尸体等有机物,它们在厌氧菌的作用下分解产生氨、硫化氢等有毒无机物,危害水产动物的生长。微生物水质净化剂在微生物代谢过程中具有气化、氨化、硝化、反硝化、解磷和固氮等作用,能将无机物质分解为二氧化碳、硝酸盐等无毒物质,最终被水体中的微藻利用,起到净水质的作用,目前常用的水质净化剂有芽孢杆菌、复合芽孢杆菌。
2、改良底质的作用:池底的剩余有机物在低溶氧的状态下分解产生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物质,我们在养殖过程中常用硫化氢氧化细菌分解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进而改良养殖池的底部环境。
3、参与水生动物肠道微生态调节:通过竞争作用,调节宿主体内菌群结构,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减少和预防疾病的发生。有益菌进入水生动物体内后,在动物肠道内分解产生生物酶和有益菌群,与致病菌争夺生存空间,定居部位及营养素等。
4、防止水生动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积累:水生动物机体在受到某些刺激而产生应激反应时,会导致肠道内的微生态环境失调,如肠道内需氧菌增加并使蛋白质分解产生胺、氨等有毒物质,从而使水生动物表现出病理状态。乳酸菌、链球菌、芽孢杆菌等可以阻止毒性胺和氨的合成。多数好氧菌产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帮助水生动物消除氧自由基。有些芽孢杆菌可在水生动物肠道内产生氨基酸化酶及分解硫化物的酶类,从而分解因饲料不妥善管理而带来的黄曲霉菌,减少对虾生长缓慢和食物中毒现象。
5、提高水生动物机体免疫力:能起到机体免疫激活剂的作用,能刺激水生动物产生干扰素,提高免疫球蛋白浓度和巨噬细胞的活性,通过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因子激发机体免疫力的增强。水生动物口服益生菌后,调节肠道内菌群结构,使肠道内的微生态平衡加以改善,活化肠粘膜内的相关淋巴组织,使自身抗体分泌增强,提高免疫识别能力,并诱导淋巴细胞再循环而活化全身的免疫系统而增强机体免疫力。
6、促进水生动物生长:微生物制剂对养殖水生动物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①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微生态制剂,其菌体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为养殖动物补充营养。光合细菌的粗蛋白质含量高达65%,富含B族维生素、泛酸、生物素、叶酸、类胡萝卜素、钙、磷和多种微量元素及辅酶等。
②一些微生物在发酵或代谢过程中产生促生长类活性物质、产生酶类并提高水生动物体内消化酶的活性,有助于水生动物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促进其生长和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