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水资源总量3400多亿立方米,水域总面积近60万公顷。其中,可养鱼水面23万多公顷。另有稻田近250万公顷,其中,可养鱼囤水田65万多公顷。全省自然分布的鱼类有231种。其中,主要经济鱼类有50余种,特有珍稀鱼类30多种。属国家保护鱼类一级有3种、二级有7种;属省级重点保护鱼类45种。水生植物种类也十分丰富,达100多种,为我省水产业不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重新崛起的冷水鱼
冷水性鱼类养殖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尤其是高档餐饮和国际市场前景看好,潜力大。
我省具有丰富的宜渔冷水和亚冷水资源,其资源量居全国首位,这部分资源大多分布在盆周山区。目前由于受技术、人才、资金、成本、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制约,开发处于初步阶段,仅成都周边的都江堰、彭州市得到较好的开发。资料表明,仅成都附近的龙门山可开发的冷水资源量就为410立方米/秒,若全部开发冷水鱼养殖,可年生产优质冷水鱼8.2万吨。2007年,我省冷水鱼产量达到600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3。
虽然“5·12”汶川特大地震给我省的冷水鱼养殖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但随着灾后恢复重建的进行,我省冷水鱼养殖正东山再起。我省将以成都和盆周山区为重点,实施鲑鳟鱼和鲟鱼养殖,努力实现年产商品鱼2万吨,产值20亿元,养殖区农民年人均水产增收100元,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冷水鱼养殖基地和出口基地。同时,通过发展冷水鱼消费为主的休闲渔业,带动万户农户年水产收入过万元。
大步向前的新农村水产示范村建设
近年来,我省一批有水产发展条件的村社,开展新农村水产示范村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到目前为止,全省以水产业为主导产业规划并实施的示范村达到220个,这批示范村的水产业产值已经占到农业总产值的1/3以上,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水产业的收入几乎占到了一半。
这些村有的以水产业为主导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有的以水产养殖大户、协会为主导推进新农村建设;有的以水产苗种生产为主导推进新农村建设;有的以休闲渔业为主导推进新农村建设。
潜力巨大的稻田养鱼
我省有宜渔稻田面积近1000万亩,虽开发数量不少,但大多质量不高、规模小,粗放性养殖居多。在这个领域,如果加大投入,提升工程质量,提升科技含量,发展潜力是巨大的。目前这方面已出现了不少典型,有不少新的经验可以借鉴和推广。我省将以丘陵地区为重点,实施50万亩稻鱼轮作工程,努力实现水产品产量20万吨,产值25亿元,养殖区农民人均水产增收60元。
方兴未艾的旅游休闲渔业
我省农村一些有条件的渔业基地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以养鱼、识鱼、观鱼、钓鱼、品鱼及销售为一体的观光休闲渔业,拓展渔业功能,延伸渔业产业链,提高渔业经济效益,其发展空间相当广阔。
随着渔业的产业链不断延长,新的空间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拓展。目前,我省旅游休闲渔业涌现出了水产餐饮一条街、冷水鱼品尝一条沟、冷水鱼节、河鲜节、“谭鱼头”、“生猛海鲜”等一批旅游休闲地和知名品牌。到2008年,全省休闲渔业产值近1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