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花都养了10多年罗非鱼的梁谊标这两年对鱼饲料的选择有了极大转变:2007年以前,虽然不断有饲料厂家前来推销膨化料,但对于自己从没用过而且价格较贵的东西,他始终不敢尝试;2007年,他开始少量使用膨化料喂鱼;今年,他所使用的鱼料已经全部换成了膨化料。
近几年来,膨化料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养殖户所接受。业内估计,膨化料从在广东市场上出现至今仅10来年时间,但去年产销量已经达到100万吨,而且还有很大市场空间。
价格更贵但效益更高
“用浮水料(膨化料)养的鱼病少,而且生长速度感觉比沉水料(普通颗粒饲料)快。”近日,梁谊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起为什么要转用膨化料时,他站在养殖户的角度,简单总结了膨化料的优势。他甚至认为,今年各地罗非鱼链球菌病流行,而自己的鱼却安然无事,除了水源好之外,膨化料也有一定功劳,“用膨化料浪费少,对池水的污染也小,降低了病害发生的几率”。
“附近的养殖户绝大部分都已经改用膨化料了。”梁谊标介绍说,主要还是膨化料有更明显的养殖效果。以他现在使用的广东某品牌膨化料为例,目前的价格为80多元/包(40斤),饲料系数约1.5;而沉水料价格为120元/包(80斤),饲料系数约1.8。从这方面看,膨化料养罗非鱼,每斤鱼的饲料成本会比沉水料的高出0.3元/斤左右。
如果只看这个数据,膨化料则完全没有优势。梁谊标解释说,用膨化料养的鱼,生长速度要快很多,“甚至能提前1个月达到同样的上市规格”。梁谊标在今年5月份放吉富苗,现在平均规格达1.3斤左右。“往年用沉水料养时,同样的时间,规格应该要小二三两。”梁说。
梁谊标对膨化料的认识转变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养殖户的观念。正是受到了越来越多养殖户的青睐,膨化料市场近几年来呈现大踏步前进的态势。
产量是五年前的四倍
业内普遍认为,1998年开始在市场上出现的“锦峰”膨化料,是广东最早的。也就是说,膨化料在广东开始出现至今也只有10来年时间,但真正获得长足发展的是2004年后,并成为国内最大的膨化料产销市场。有业内人士估计,2004年,广东饲料企业的膨化料产能不足25万吨,到2005年就翻倍,达到50万吨,2006年实际产量约40万吨,2007年产能再次大幅增长,全省膨化料生产线超过50条,产能达70万吨。2007年的市场甚至出现膨化料供不应求的局面(《养殖宝典》2007年10月期曾报道)。
“估计去年广东的膨化料生产线已经增加到100来条,实际产销量约100万吨。”广州市海维饲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翘宇对记者表示。他分析,去年常规淡水养殖品种价格较高,是促使膨化料销量大增的主要因素。但这样的产量亦表示,不少生产线都未达到满负荷。以平均每条线时产4吨计,每天生产20小时,每月生产25天,那么每条线的年产能就超过2万吨。
“今年由于罗非鱼和草鱼这两大养殖品种价格低迷,养殖户减少了膨化料的使用量,虽然生鱼等部分小品种的膨化料用量有所上升,但增长量有限,因此,估计今年的膨化料市场将出现萎缩,销量可能下跌约两成。”李翘宇补充说。
记者试图向官方求证业内人士对膨化料产量的估计,但官方有关人士称对水产饲料产量的统计并无细分,因此没有水产膨化料的统计数据。但即使是业内估计值,也能反映出膨化料近几年在广东市场的变化。
膨化料市场的扩大在饲料企业的销量上也有所反映。顺德旺海饲料实业有限公司是业内较早做膨化料的企业之一,公司阮经理向记者介绍,旺海长期以来比较看好膨化料的前景,也更关注膨化料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该公司的膨化料销量甚至已经超过了普通颗粒料。
颗粒料将被逐渐取代
据了解,目前膨化料的应用已经涵盖了绝大多数水产养殖品种,包括普通淡水鱼、特种淡水鱼、海水鱼、虾蟹,甚至是两栖爬行类。膨化料也根据鱼的生活习性和摄食习性,被加工成了膨化浮性料和膨化沉性料两种。广东常见的海水鱼、海鲈、加州鲈、生鱼、草鱼、罗非鱼、蛙等品种的膨化料,都为膨化浮性料;而底栖、口下位或摄食缓慢的石斑鱼、鲆鱼、蓝子鱼等品种的饲料则为膨化沉性料,甚至有企业尝试膨化沉性虾料的应用。
目前市场上膨化料销量较大的企业或品牌有:海维、锦峰、星星、恒兴、粤海、旺海等。近几年来的高蛋白饲料市场,如海鲈、蛙、生鱼等,原来的冰鲜饵料都已经基本被膨化料所取代;而在淡水鱼料方面,草鱼、罗非鱼及叉尾鮰饲料市场也由以前单一的颗粒饲料向膨化料与普通颗粒饲料并存转变,且转变速度还在加快。“目前广东市场上,膨化料与传统颗粒料所占市场比例大致是这样的:草鱼为20:80;罗非鱼为60:40;叉尾鮰为80:20,但以后膨化料所占比例会越来越大。”李翘宇向记者介绍,以前塘虱料也以传统颗粒料为主,但现在已经完全被膨化料取代了。
有多年膨化料销售经验的阮经理则对膨化料目前的市场比例持保守意见。他表示,广东市场是膨化料推广最好的,但罗非鱼膨化料的市场份额估计不超过30%,海南则更差,95%以上都使用硬颗粒饲料。
膨化料的推广应用,势必让普通颗粒饲料走向边缘化。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均认为,以后膨化料将逐渐取代普通颗粒饲料。美国的饲料业发展轨迹已经预演了这一幕。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开始,膨化料生产技术已成为国外发展速度最快的饲料加工新技术。目前,国外水产膨化饲料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并正在逐步取代硬颗粒饲料的生产。
尽管增长速度很快,但膨化料的市场空间仍然很大。广州海因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江谢武去年在一次行业会上曾分析,总体上,我国主要肉食性鱼类的人工配合饲料普及率还不到10%,还是以冰鲜饵料为主。另外,草鱼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条养殖鱼,膨化料的使用率还不高。这些都为膨化料的市场发展留下巨大空间。
但膨化料的推广也受一些因素的制约,如鱼价、养殖户的传统养殖方法等。有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前几年膨化料产量不大,膨化料的加工成本比普通颗粒料每吨高出300元左右,因此饲料价格也较高,当鱼价低的时候,养殖户多用不起价格高的膨化料。但值得关注的是,随着膨化料的规模化生产,加工成本也逐渐下降,与普通颗粒料的差距正在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