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际驰名的韩牛、日本和牛相比,以‘延黄牛’为代表的中国优质牛在肉质和口感上绝对不会逊色。它的培育成功对于提升中国肉牛产业的水平具有绝对重要的意义。但中国自己的优势肉牛品种能否最终形成产业规模,做大做强市场,还需要克服很多挑战。”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兵海说。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牛肉日渐进入人们的菜篮子。数据显示,最近15年全国牛肉消费量一直在快速增长。1980年全国人均消费牛肉0.5公斤,至2008年已超过5公斤。中国牛肉需求市场广阔,肉牛产业具有巨大发展空间和潜力,但最近10多年来全国肉牛增长缓慢。2008年全国牛肉产量为790万吨,牛存栏量15年内基本没有变化,牛肉缺口越来越大。
除了量的不足,更大的问题在于质。韩牛、和牛每公斤售价可达900元人民币或更高价格,是多数国产牛肉的几十倍。其根本原因是日本、韩国中央财政连续多年投入巨资,用于本国民族肉牛品种选育和产业发展,使韩牛、和牛步入世界名牛行列。
而反观国内肉牛市场,中国54个黄牛品种的资源材料保存量居世界第一位,但牛种资源不但未得到充分研究、开发,反而越保越少。引进国外牛种是建国后中国肉牛育种的绝对主流,至今没有走出引种-退化-再引种的恶性循环,育种技术总体水平比技术领先国家落后40年至60年。
“在中国,肉牛产业基本与奶牛产业同时起步,但肉牛产业技术的研发能力、发展速度却落后于奶牛产业。”曹兵海介绍说,上世纪80年代中国对畜牧口进行了改制,由于缺乏全国通盘战略性的布局,肉牛产业呈现散而弱的特点,这导致新品种的培育没能形成集中的力量和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