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水产业,是我省大农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它为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作出了贡献。目前,我省水产业正面临发展升级转型的机遇期,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水产业,本报将从方式、途径、领域等方面进行探析,敬请读者关注。
食有鱼,曾是一种奢望。
当四川的水产品达到年产100多万吨、为内陆第五大产鱼省后,鱼,这个给消费者带来佳肴、给养鱼农民带来增收的产业正在游向发展升级的“新水域”。
稻熟鱼肥季节,记者来到塘库池边,访寻着水产业发展之路上的阵阵涟漪……
养猪有建圈补贴,农机有农机补贴,但养鱼就没什么补贴
难题:到哪去贷款
眉山市东坡区万胜镇万利村的养鱼户陈正国最近有点茫然。
陈正国的鱼塘有17亩,养的都是江团等名优特鱼,“到现在为止,今年已挣了10多万元了。”8月27日,老陈对记者毫不隐瞒。
记者注意到老陈鱼塘的破旧,一些埂子已塌陷。
“这塘子有些年了。现在搞标准化养殖,我想把塘改造一下,再把塘扩大到50亩。土地流转没有问题,但改造资金要好几十万元,我没有这个能力,”老陈说。
“贷款呢?”“贷不到,鱼塘又不能抵押,只有限额3万元的农村小额信贷,不起作用。”老陈真是犯难了。
“养猪有建圈补贴,农机有农机补贴,但养鱼就没什么补贴。养鱼不仅基础设施投入大,鱼苗、饲料等周转资金需要量也大。这些年我们养鱼户的发展全靠自己。”老陈说。
多悦镇红岩村宏兴渔业专业合作社社员彭国明也有同样的说法。合作社理事长顾桂良告诉记者,“像彭国明这样的位置,用的是通济堰的水,有条件发展。但要新建一亩标准化池子要七八千元,靠社员自身很难解决”。
眉山是我省水产业发展较快的区域之一。该市水产渔政局人士告诉记者,眉山养鱼基础设施大多破烂,由于缺乏资金,改造滞后,“如果扶持力度大一些,发展肯定会更快一些。”
[延伸]
水产业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早放开的农业项目,30余年的风雨使水产业成为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资料表明,30余年间我省水产业以年均13%的速度增长,全省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几两上升到现在的年均15公斤。今年上半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9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3.6%,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116亿元。预计今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将达到135万吨,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可达到230亿元,全省农民人均水产收入可达345元。
我省水库养殖面积120万亩,利用率已达80%以上,水面承载能力达到极限
发展:面临关键时期
今年6月,简阳市三岔湖因过度养殖而造成网箱鱼大量死亡。8月,简阳市方面决定,三岔水库网箱养殖将全面取缔。
据省水产局相关人士介绍,我省水库养殖面积达到120万亩,利用率已达到80%以上,水面承载能力达到了极限。特别是一些地方过度养殖,使水库水质受到影响,对渔业自身发展也不利。随着许多地方的水库承担饮用水功能和旅游业发展,传统的网箱养殖已从这些地方逐步退出。仅今年上半年,各地就取缔饮用水库网箱6000多只,取缔施肥养鱼1万亩。
如何在调整中发展,是摆在水产业面前的紧迫问题。
8月28日,记者来到以前曾污染严重的黑龙滩水库。
黑龙滩水库7月份的水质检测报告表明,水库水质为3类,其中许多指标达到2类。
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黑龙滩水库以前主要用于农田灌溉,库中的水产养殖处于无序状态,最多的时候有800多只网箱,施肥养殖方式使水质变坏。前几年,眉山市决定将黑龙滩水库作为城市及周边的饮用水源,“最后一只网箱是2005年3月30日拆除的,”黑龙滩灌区管理处综合执法科科长刘继红清楚记得这个日子。
业内人士都清楚,适当养鱼对保护水库水质是有好处的,特别是有着“清道夫”之称的花白鲢,专门吃水中的浮游生物,有利于水质净化。经过招标,冯庆华成了水库经营承包人,合同定得明明白白:不准向水库中投放任何饲料,包括青草。“我们的养殖称作"人放天养",就是只投鱼苗不放饲料,也就是生态养殖,”冯庆华介绍,“虽然鱼长得慢,但绝对是生态天然的,适合现在的消费潮流。”黑龙滩水库鱼产量减少了,但其价值却提高了,“水库鱼价格要比其它地方的鱼每公斤高出3元”。
“水产业到了一个关键时期,一方面传统的养殖方式受到种种制约,一方面又面临很好的发展机遇:国家已把四川作为渔业大省来支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发展现代渔业,做大做强四川水产经济,是我们要做的事,”省水产局相关人士说。
[延伸]
四川水产业将围绕确保水产品消费安全供给和确保农民增收这两大任务进行拓展。目标很明确:全力推进水产业区域化、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建设。重点打造以成都和盆周山区为重点的冷水鱼养殖带、以长江及其主要支流沿市县为重点的名优特水产品养殖带、以丘陵地区为重点的稻鱼轮作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