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数据 » 正文

天津市畜牧业60年实现跨越发展

  作者: 来源: 日期:2009-08-25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市畜牧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能力极大增强,供给能力不断提高,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生产方式向专业化、科学化、规模化、产业化养殖迈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年,我市畜牧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和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农民群众经过艰苦拼搏,畜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畜产品从建国之初的极度缺乏,发展成今天肉、蛋、奶以及各种制品供应充足的局面,极大地丰富了全市乃至周边地区人民群众的菜篮子。如今,畜牧业生产已经同种植业一道成为我市都市型农业的发展重点,同时也成为我市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一、我市畜牧业生产发展历程

    我市畜牧业生产从时间跨度上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改革开放以前和改革开放以后,其中又可划分为若干个发展阶段,体现了不同时期我市畜牧业生产的特点。

    ㈠改革开放以前

    1.发展初期(1949-1957)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国家制定了“以粮为纲”的发展路线,优先发展粮食生产。而畜牧业当时作为副业,同时由于其发展同样消耗粮食,因此发展极其缓慢,仅限于局部地区的个别农户饲养。1949年,全市猪、牛、羊的出栏量分别为4万头、0.02万头和0.6万只,禽蛋产量0.9万吨,肉类总产量仅为0.36万吨,人均年供应量仅为0.89公斤。1957年,经过8年的发展,肉类总产量仅增加了0.31万吨,人均供应量增加了0.37公斤。2.缓慢发展阶段(1958-1977)我市的畜牧业生产仍然极度落后,呈波浪式缓慢发展态势。尤其经历了“大跃进”、“十年动乱”的冲击,畜牧业生产长期处于缓慢发展态势,甚至出现过倒退。除了生猪增长较快外,其余畜产品增长较慢,20年间,猪、牛、羊的出栏量分别增长4.5倍、20%和63%。

    ㈡改革开放以后

    1.奠定基础期(1978-1984)

    农村生产体制开始转变,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使我市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各种主要农产品如粮食、蔬菜产量大幅增加。温饱的解决开始催生广大人民群众对膳食结构、营养合理的客观要求。同时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牲畜作价归户,实行户有户养,农民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同时逐步取消了对生猪的统派购制度,放开了畜产品价格,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为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1984年,生猪出栏比1978年增长7.4%,羊出栏增长7.1倍。

    2.快速发展时期(1985-1996)

    畜牧业由计划经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畜产品经营体制实现根本转变,市场和价格逐步放开。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84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为指导方针的“菜篮子”工程投入建设,经营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畜牧业生产潜力得到极大的释放,畜禽产品生产快速增长,畜牧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畜牧业生产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96年全年出栏猪、牛、羊分别达到136.5万头、13.4万头、60.9万只,肉产量16.9万吨,分别比1985年增长76.3%、16.9倍、92.4%和1.4倍。畜产品产量的大幅提高使市场供应大为改善,肉、蛋、奶产品长期严重短缺的局面得到扭转,市民的菜篮子日益丰盛,1996年,全市肉类年人均供应量达18.9公斤,比1985年增长1.1倍。

    3.全面科学发展期(1997-)

    1997年以来,随着生产规模扩大,我市畜牧业从以数量增长为主逐步转向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和增加效益为主的全面科学发展阶段。2000年天津市政府公布了《天津市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畜牧业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健康养殖,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从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加大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推进健康养殖、促进畜牧业科技进步和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等几方面全面推进畜牧业生产,加大对畜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和扩大对畜牧业的财税支持,积极发展奶牛、生猪、肉鸡等优势产业,加强畜禽良种基地建设,加大良种推广力度,提高畜产品质量水平,使全市畜牧业不仅在总量上迅速增长,质量上也得到极大提升。2008年,畜牧业产值已经占到全市农业总产值的32.1%,猪、牛、羊的出栏量分别达到301.1万头、21.8万头和63.9万只,分别比1997年增长93.1%、49.2%和1.9%;肉产量达到37.2万吨,禽蛋产量达到19.7万吨,分别增长99%和11.2%,成为农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

    二、取得的主要成就

    1.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供给能力增强

    建国六十年,我市畜牧业生产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发展速度和供给能力的大幅提高。2008年,畜牧业产值已经占到全市农业总产值的32.1%,全市生猪出栏301.1万头,比1949年增长74倍;牛出栏21.8万头,增长1090倍;羊出栏63.9万只,增长107倍;肉类总产量37.2万吨,增长102倍;禽蛋产量19.7万吨,增长22倍。生产能力的提升带动供给能力的增强,2008年,全市人均肉类供应能力达到38.4公斤,比1949年增长42倍;禽蛋人均供应能力达到20.3公斤,比1949年增长10倍,极大丰富了全市人民的菜篮子,为全市人民营养膳食结构的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

    2.生产结构不断优化

    在生产能力大幅提高的同时,畜牧业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上下大力量进行调整,形成以生猪为主,牛、羊、禽、蛋、奶协调发展的格局。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一是突出发展了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良种产业,重点建设奶牛、生猪等良种工程项目。二是加快了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在牛奶、生猪、肉鸡生产领域初步形成龙头带基地的产业化格局。在品种结构上:一是扩大了比较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奶牛、肉鸡、生猪、肉牛的饲养规模。二是优化了畜禽品种结构。在奶牛生产上通过引进高产荷斯坦奶牛和优质冷冻精液,提高了我市奶牛良种比例和生产水平;在生猪生产上推广优质二元母猪,开展三元杂交商品猪生产,提高了全市生猪生产水平;在蛋鸡生产上开发推广了绿壳蛋鸡和保健蛋鸡品种,调整改善了蛋鸡品种结构;在肉羊生产上,引进推广了波尔山羊、萨福克等优质品种,提高了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在肉牛生产上采用世界著名的西门塔尔、皮埃蒙特优良品种精液配种,加速了本地品种的改良。

    3.生产方式转变,由分散饲养向专业化、科学化、规模化、产业化养殖迈进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畜牧业改革和调整力度,积极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发展规模经营和集约化养殖,取得明显成效。通过政策性补贴等手段鼓励规模化养殖和进行畜牧业养殖小区建设,以改变我市千家万户分散饲养的模式,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以扩大养殖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截至2008年底,全市生猪存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量占总量的85%,蛋鸡存栏10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量占总量的82%,肉鸡存栏50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量占总量的88%,奶牛小区饲养数量占全市的94.1%。其他畜禽养殖的规模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2008年,全市行政村中以生猪、家禽和奶牛为主的养殖小区共有799个,占地面积3.9万亩,实现销售收入13.3亿元,带动农户1.3万户。2011年前全市将建设完成100个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大力推动畜牧业生产设施化、标准化、数字化,加快发展生态型、集约型、效益型畜牧业。

    4.畜牧业成为解决农民就业、农户增收的重要途径

    建国六十年,畜牧业已经从家庭副业发展成为农业中最具市场化特征和最具活力的产业,更多的农民从种植业中分离出来投身畜牧业,在国家各项政策措施的支持下,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据统计,2008年,全市农村人口中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口占全部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近四成,2008年农民家庭经营人均收入中牧业收入所占比重超过三成。5.政府调控与服务能力提高

    我市畜牧业飞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政府调控与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一是不断扩大对畜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种畜禽场技术改造、畜禽良种推广、优质饲草基地建设和标准化养殖小区示范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同时,进一步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支持广大农户发展畜禽养殖。

    二是引导、鼓励和支持保险公司大力开发畜牧业保险市场,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畜牧业保险,建立政策性保险制度,增强畜牧业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是强化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做好畜禽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控工作。加强重大动物疫情监测预警预报,健全应急处置机制,提高对突发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处置能力。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依法实行强制免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加强基层畜牧兽医队伍建设。为畜禽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