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猪及猪肉 » 正文

黑龙江省确保生猪生产稳定发展

  作者: 来源: 日期:2009-08-13  
     8月11日上午,黑龙江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省畜牧兽医局副局长王德胜就黑龙江省生猪生产以及确保生猪生产稳定发展措施等情况做了通报。

    受市场供求关系、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黑龙江省生猪产业2008年5月以来,同全国一样出现了价格下降、效益下滑等现象。但在国家和省里一系列积极有效政策的保护和推动下,黑龙江省生猪产业在下降过程中未伤“元气”,目前生猪价格和养殖效益已在全国率先恢复,能繁母猪数量稳定增长,“北猪南调”、“南猪北养”的发展态势得到了巩固。

    2008年5月以来,全国生猪价格普遍下跌,6月起有所回升。目前全国仔猪平均价格16.16元/公斤,同比下降54%,环比增长4%;待宰活猪平均价格10.11元/公斤,同比下降34%,环比增长7%;猪肉平均价格16.18元/公斤,同比下降32%,环比增长4%。与此同时,饲料价格稳中有降,育肥猪配合料同比下降7%。目前四川、河北、湖南猪粮比价分别为4.8:1、6.6:1和5.3:1,大部分地区养殖生猪呈微利或亏损状态。但总体呈恢复性增长之势。

    今年6月以来黑龙江省生猪价格逐步回升,价格和养殖效益在全国率先恢复。目前仔猪价格为21.24元/公斤,同比下降46.9%,环比增长15%;待宰活猪价格10.81元/公斤,同比下降26.34%,环比增长11%;猪肉价格16.21元/公斤,同比下降27.13%,环比增长12.6%,猪粮比价从5月初的6.3:1上升至目前的7.1:1,按当前价格计算,出栏一头100公斤的肥猪平均盈利100元左右,总体形势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上半年全省生猪存栏1955万头,同比增长41.6%;生猪出栏1415万头,同比增长34%。生猪生产呈稳定恢复态势。

    据调查,当前生猪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比重不高,小而散的养殖户仍占较大比重,这是该产业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二是产业发展速度与服务体系建设不相适应。畜牧业融资渠道和技术传输渠道不畅,缺乏行之有效的市场预警和风险防范机制,执法队伍和执法手段严重滞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受金融危机影响,猪肉市场需求不旺。预计下半年生猪价格会在小幅震荡中呈现整体上逐渐走高的趋势,年底前生猪价格和养殖利益有望恢复到合理水平。

    为确保生猪生产稳定健康发展,黑龙江省加大投入,开拓市场,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生猪生产稳定发展。按照“五千万头生猪工程”规划,对全省各市县发展指标已进行了层层分解,下半年将新建和改扩建生猪养殖场587个,从而降低生猪散养比重,进一步提高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加快生猪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产业竞争力,确保“五千万头生猪工程”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实力度,下半年投入300万元完善种猪生产性能测定及育种评估中心建设,完成400头种公猪生产性能测定工作,提高种猪生猪性能;投入400万元建设40个县级猪人工授精服务中心和400个人工授精站,使猪人工授精普及率进一步提高。投入200万元扶持东北民猪、哈白猪原种场建设,加快地方优质品种的保护与利用。投入120万元扶持20个种猪场购置测定栏40套,加快种猪改良进程。落实国家和省资金4326万元,对103万头可繁母猪进行保险,保护农民养猪积极性,提高抗风险能力。通过积极有效的政策扶持,确保生猪生产稳定健康发展。

    积极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完善利益对接机制。逐步实现养殖户与龙头企业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积极引导养猪专业乡、村成立养猪协会,把分散的养猪户组织起来,统一采购原料、提供生产信息、推广先进技术、参与产品流通、安排养猪生产,从而降低养猪成本,维护养猪生产者权益。继续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实行良种、良料、良法、良医、良管组装配套,在生猪主产区重点推广三元杂交猪生产技术、猪人工授精技术等实用技术,进一步生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广大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通过科技降低养猪成本,提高生产水平和效益。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