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渔业发展概况
一、鲔鱼周期
印度渔业发展专员奈尔(M. K. R. Nair)认为,鱼群经常性、自然周期性的成长和减少是计划和政策的基础,沙丁鱼和鲭鱼是表层渔业主要鱼群,依周期循环,但没有资源枯竭迹象。印度水域也许是全球唯一仍有鲔鱼发展潜力之处,看好其在全球市场受欢迎,鲔鱼现在变成印度的目标鱼种,就连小船也加入捕捞。鲔鱼价格飙升,原本多年来价格维持每公斤0.9美元,现在则涨到4到5美元,生鱼片等级的价格更高,泰国则是罐头用等级的最大买家。
印度商务部长兰密施(Jairam Ramesh)在2008年12月宣布一项计划,将为渔民培训、小船改装鲔延绳钓及建造中型船只提供基金,印度政府表示基金将用于船上的鱼探机、通讯、全球定位系统、隔热或冷藏设备和制冰机,目的是鼓励船主从单日作业转成长期作业。
安达曼群岛首府布莱尔港计划开设新货运站处理鲔鱼出口。印度渔船只散布安达曼海幅员的百分之一,多为传统渔船,事实上印度只有大约100艘50公尺长的远洋船只,均为私人拥有,其中包括50艘鲔延绳钓船和几艘鱿钓船,其余则是104万艘的非机动船,另有75,000艘船配备舷外马达。
印度的国外渔捞作业可能会求助于欧洲在渔具和船只转换上的经验,并且成为低阶电子设备的新兴大市场。
二、市场东移
政府希望印度水产品出口总值能在2013年达成40亿美元(鲔鱼出口总值于2007年8月为0.29亿,2013年目标为5亿),2017年要达成60亿美元。
新加坡是马尔地夫的重要贸易伙伴和投资者,对印度洋海域附近其它鱼类也有兴趣,显示销售市场已进一步由西转东,该区域的国家正在扩展全球性新兴水产品销售,由前印度渔业发展专员Yugraj Yadava博士领导的孟加拉国湾合作方案(Bay of Bengal Programme)继续发展中。
欧盟是印度最大的水产品购买国,其要求的认证标准,解决了印度新的实验室之前的问题,坚持认证对印度有好处,然其零售方面的卫生情况可能会让一些欧盟消费者却步。
低温物流虽然还不足以令人满意,但整体质量正在上升,透过专业贸易商继续从加尔各答和钦奈空运生鲜到波湾地区、香港和新加坡。观赏鱼出口是渔季外的额外收入,问题是渔民将稀有的观赏鱼销售出口,而不考虑加以繁殖,造成小型鱼群资源的损害,但观赏鱼出口仍稳定成长。
国际竞争也改变了虾类出口的销售情况,中国依然是低价有鳍鱼类和加工用带鱼的主要买家。欧盟占全球水产出口总值的35%,日本15%,中国13.2%,美国13.19%,美国因为购买虾类总值下降,而从第一名落到第四位。根据2007与2008年间最新数据,有鳍鱼类(例如鲳鱼、鳕鱼)的出口情况不一,冷冻水产约占500,000公吨,虽然物价稳定,出口量仍下跌约19%,养殖和捕捞水产总计达600万公吨,其中养殖占420万公吨,与2002年320万公吨相比增加很多。
三、加工机会
现代加工方法自90年代初引进,至今仍未达产能上限,原因在于以前仅有虾类加工,现在则转为其它鱼类,实际生产平均仍只达产能20至25%。
虽然有好几家印度公司的加工经验已有百年历史,仍比不上中国和越南的工厂善于处理即食产品。原因在于印度工厂虽是依照旺季产能来设计,但仍不足应付实际需求,例如雨季过后印度西岸从马哈拉施特拉邦到古吉拉特邦和卡拉拉邦有大量渔获,却没有储存原料的机制。再者,印度缺少如中国和泰国的原料外包系统,不过现在已开始慢慢建立。
印度没有渔获仓储的想法,或许因为出口商大多采接单式生产。以前曾发生停电导致卡拉拉邦的冷冻仓储鱼货腐坏,让批发商现在即使有冷藏设备也不用来储存渔获,对此持保留态度。与零售相关的外国仓储与加工公司可以藉由与印度合资解决这一问题,由于外国渔船不准直接捕鱼,这可能是获取印度海洋资源的另一最佳途径,每年保守估计有390万公吨,相比几年前才只有3.5公吨。
欧盟与鱼类资源丰硕的发展中国家签署的现金回馈协议,意味着外国拖网渔船将取得后者的资产,加工处理也一并转移,这在欧洲也引起争论。印度可能会研究资源管理如何让鱼群取得成长空间,以及何种情况下捕捞与销售能获得最大利润。鲔钓虽然盛行,至少仍有100万公吨鱼群在深海有待开发,各研究机构收集的资源数据亦正在改善。
冰岛Glitnir银行专门进行水产投资,2007年和2008年曾扩大对印度资金投入,却在2008年10月破产后被冰岛政府接管,尽管银行表示会继续其国际水产业务,目前仍不清楚有多少印度公司会受此不幸影响。
印度河流和沿海的居民原本就有食用水产品的传统,因此国内人口平均消费8公斤的数字,以及未来达到10公斤的目标,并不具代表性。可能会有更多人因追求健康,弃肉类转而食用鱼类,并在国内市场上造成潮流,在沿海渔民一直受制于燃油成本情况下,因此受益的可能是养殖业。印度政府一直试图在遵循WTO的框架内进行补助以达成减少燃料税,这也是印度在WTO谈判各方面采反对态度的原因。
四、虾养殖
水产养殖很重要,为因应整个东南亚出口增加的激烈竞争造成养殖草虾的国际价格下跌,政策上给予养殖业税捐减免,推动了大型淡水虾(machrobrachium rosenbergei)养殖发展。
印度养殖虾的国家基础建设今非昔比,总面积为162,000公顷,122,000公顷已用于养殖,每公顷平均产量0.78公吨,总产量达106,000公吨,大部分用于出口。印度淡水虾尺寸远超过挪威大虾(nephrops norwegicus),现在已有5000公顷,去年产量27,000公吨。
疾病已不再对水产养殖造成威胁,藉由降低放养密度、通过宣传训练、普及永续性养殖方法、种苗筛选和培育特殊的抗病原体虾种等来提高疾病控制。印度政府密切注意外来虾种带来的风险,以及过去三年引进的带病虾种,决定加强检疫规定和检查工具,监测任何白斑威胁与真菌引起的流行性溃疡综合症。经过设法控制这些疾病,出血性病毒已不复见。此外有机生产正在扩张,连核可的抗生素也不使用。
最后,IUU非法捕鱼活动已经大幅下降,由于海岸防卫队设备精良,外国大型鲔钓船已经消失,甚至与斯里兰卡、古吉拉特邦外海与巴基斯坦的小船纠纷也减少了。印度与斯里兰卡双方渔民常常越过中线,而联合调查小组等实际措施能协助快速解决因此逮捕的船只和渔民。
一周热点
- 2021-05-07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部署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等
- 2021-05-07韩国农协饲料公司通过招标买入27.5万吨玉米
- 2021-05-07美国玉米现货市场述评:玉米现货价格上涨
- 2021-05-07巴西4月份大豆、玉米以及糖出口量同比提高
- 2021-05-07巴西大豆生产成本预期上涨
- 2021-05-072021年5月6日世界主要期货收盘价格一览表
- 2021-05-07美国对华大豆出口最新统计:对华销售总量同比增长1.64倍
- 2021-05-07截至4月29日当周,中国没有买入美国陈豆和新豆
- 2021-05-07截至4月28日,阿根廷农户已销售1640万吨2020/21年度大豆
- 2021-05-06俄罗斯将从7月1日起降低大豆出口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