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号文件”包括三项内容:一、充分认识解决洞庭湖区捕捞渔民生产生活困难的重要意义;二、着力解决洞庭湖区渔民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三、加强组织领导。文件的第二部分提出:实施专业捕捞渔民安居工程,实施就业援助计划,健全捕捞渔民社会保障制度,帮助解决捕捞渔民子女教育问题,支持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清理涉渔收费、减轻渔民负担,加强洞庭湖渔业资源养护。
这是一项重大决策。4.5万洞庭湖渔民的解困与安置问题,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保民生促和谐的具体体现,是落实“三农”政策的重要举措。
这是一项果敢决策。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今天,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改写历史,让千百年来漂泊于湖面的渔民拥有稳定幸福的家园。
这是一项英明的决策。真正关心弱势群体、困难群众,让党的惠民政策照亮曾经被忽视的角落,让仍处于半原始、半自然生存状态的渔民群众在最短时间内走进现代文明。
7月上旬,记者走访洞庭湖区,了解这项“德政工程”、“惠民工程”的出台过程和实施进展状况;追波踏浪,见证捕捞渔民的千年梦圆。
洞庭湖之美和渔民之困
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如果没有洞庭湖、岳阳楼这样的美景,唐宋诗篇将会少些成色。
洞庭之美,有烟波浩渺之阔,有气吞万物之势,有山水叠翠之秀。洞庭之美,更在于生生不息的希望、惠泽生命的摇篮。一湖四水(湘、资、沅、澧)滋润着三湘大地,又与长江血脉相连,养育着一方百姓,哺育出灿烂的湘楚文化。传统渔民依湖而居、以渔为生的历史大可上溯至三千年、五千年,渔歌唱晚、抱棹而歌的美景同样醉倒过古今无数文人。
洞庭湖曾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泊,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建国以后,由于大量的围湖造田,以及自身泥沙淤积,降雨量和上游来水量减少,目前天然湖泊面积仅为2625平方公里,近年来通过退耕还湖、蓄洪提垸等措施,沛水期湖区面积可恢复至约4000平方公里。用当地官员的说法,“八百里洞庭”已剩“三百里洞庭”,“第一淡水湖”的桂冠送给了江西鄱阳湖。相应地,洞庭湖的渔业资源锐减,那些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的渔民,生产生活陷入困境。
据湖南省畜牧水产局提供的数据:湖区专业捕捞渔民有13344户、44982人,其中来自外省的渔民863户、3128人,大多没有住房,还有无户籍的“天吊户”;本省渔民中,没有住房的“连家船”渔民,或在岸上租房及投靠亲友的共有1919户、7150人,居住在湖州岛上的有2003户、5829人。数千户特困渔民,总体上处于“居无定所、学无所教、病无所医、老无所养、转业无门”的困境。
几万专业捕捞渔民拥挤在洞庭湖,抢地盘、争资源。由于有三个月禁渔期,长江三峡大坝建成后枯水期延长,每年只有3个月~4个月的可作业时间,渔获物越来越小,渔获量越来越少,渔民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为全省农民人均收入的一半,勉强维持生活开支。“白天一张网,晚上七尺板,辛苦大半年,上岸还缺钱”是其真实写照。
全省渔业劳动力60%仅有小学小学以下文化水平,95%的捕捞渔民患有血吸虫、风湿、关节炎等疾病,渔民承担的各种收费负担仍然较重,大部分生活困难的渔民还没有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
问题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步显现,困难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积累,应该说到了触目惊心、刺人心痛的地步,历史的旧账需要彻底清理了,渔民盼望驱散心头的阴霾,迎来朗朗的天。
省委书记“微服私访”激起波澜
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善以船为家、捕鱼为生的渔民生产生活条件,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沿湖各地政府就曾组织开展“连家渔船”改造工作,组建了一些专业捕捞大队,解决了部分渔民上岸定居问题;同时根据当时粮食供给政策,将部分渔民划为城镇居民,落实口粮供给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围绕渔业资源增殖、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做了大量工作,积极引导捕捞渔民洗脚上岸,从事养殖及其他产业,逐年解决部分渔民上岸定居安置问题。2002年起国家实行长江禁渔制度后,湖南省委、省政府率先向湖区渔民发放禁渔期生活补贴。
洞庭湖捕捞渔民的安置问题,涉及面广,涉及部门多,不同时期受各种条件限制,未得到彻底解决。新华社记者撰写反映捕捞渔民疾苦的内参,得到国务院领导的关注和批示;湖南省畜牧水产局也就此专门提交调研报告,引起了省委书记张春贤、省长周强高度重视,在去年全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将此列入为民办实事重点工作,下决心解决。
去年下半年,张春贤委托省委常委、秘书长杨泰波,省长助理、财政厅长李友志等,分别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摸底,掌握更详尽的情况,为决策和部署做准备。
11月30日是个星期天,张春贤叫上李友志、省畜牧水产局局长曹英华等几人随从,上午8点从省城长沙出发,10点到达沅江市万子湖乡,随即上船深入洞庭湖,登上“连家船”体察渔民生活。至下午3点上岸,张春贤一行考察了湖区生产作业情况,走进5户“连家船”渔民家庭,了解到渔民反映较为集中的八个方面问题。
这次调研采取不打招呼、不通知地方的方式,当地的领导干部们得知后心里多少有些忐忑。“省委书记微服私访了”,渔民群众奔走相告,消息长了翅膀飞越洞庭湖区,温暖着渔民的心。张春贤自己说,这不叫微服私访,只是想更直接、更准确的了解实情。省畜牧水产局渔政处处长何兴春告诉记者,是领导安排他提前到达万子湖乡,物色一条进湖的船只,午饭也由他在岸上张罗,“找个安静的地方”。没想到几位领导在湖上呆了五个小时,何兴春回忆起来还有些感动。这些年,较高级别的党政干部外出调研,前呼后拥的多,轻车简从的少,老百姓“微服私访”的结论表达了一种愿望,及对贤良政风的呼唤。
湖南各地的官员,尤其是沿湖岳阳、益阳、常德三市的各级干部,从这次不寻常的调研活动中,读懂了省委书记要彻底为渔民解困的决心。
12月1日,张春贤召集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召开专题会议,议定了相关政策措施;12月10日正式召开洞庭湖区捕捞渔民解困工作会议,作了详细布置和安排,专门成立“渔民解困工作领导小组”。在此前后,常德、益阳、岳阳三市的主要领导也纷纷深入湖区,调查摸底,慰问渔民,听取意见。湖区各级领导、各相关部门的认识达成一致,要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切实履行职责,为渔民安居解困。
今年2月3日,当湖南省委办公厅将“3号文件”的送审件,摆上张春贤的办公桌时,他即刻批示“速发,抓好落实,加强督查”。
春风暖洞庭 贤政惠万民
自去年年底起,陆陆续续,一批批渔民结束湖面上“漂泊人生”,上岸定居。春节前一户较早搬进新居的渔民自创了一幅对联:春风化雨渔家乐,贤政惠民景色新;横批是:日暖神州。记者采访中,每一户上岸定居的渔民,都是以“春风化雨”般的笑脸,向人讲述自己的过去和现在。
按照“3号文件”的部署,要“抓好落实”的七项重点工作,归结起来就是两条:一是安居,二是解困。“安居”摆在前面,是重中之重。2009年要落实那些根本无房户的安置住房,经反复调查确认,控制数为2332户,其中岳阳市1140户,常德市743户,益阳市449户,共涉及17个县区市。安置住房控制数由湖南省“为民办实事”考核办公室下达湖区三市人民政府,要求10月份全部落实。政府免费向渔民提供安居宅基地,并补助每户建房资金2万元,其中省财政负担1.5万元,市财政0.4万元,县财政0.1万元。
记者从每月一期的《湖南省洞庭湖区捕捞渔民解困工作简报》上,了解到安居解困工作的进程。截至6月25日,共安置无房户专业捕捞渔民1053户,其中集中安置257户,分散安置796户。据湖区有安置任务的17个县市区的汇总统计,共有9180人分别纳入了城市低保或农村低保范围,发放低保资金总额746万元。在禁渔期间,对21532人实行了临时生活救助,已发放救助资金532万元。共有33285名渔民参加了城镇医疗保险或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有关部门对18490名渔民免费发放了血吸虫病病原药物,对246位患有晚期血吸虫病的渔民进行了免费治疗。各级已投入280万元,举办各类培训班87期次,对2634名渔民子女进行了生活困难补助。已解决了155户,406人的渔民户口落实问题。
上述一组数字,体现了阶段性的成果,更反映了工作进展的难度。总结经验: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湖区解困民心所向,形成了良好的环境氛围;各部门职责明确,通力合作,齐心协力,迎难而上,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省解困工作领导小组,由杨泰波任组长,李友志任副组长,财政厅、农业厅、民政厅、编办、农办、建设厅、国土资源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教育厅、卫生厅、公安厅、物价局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畜牧水产局。沿湖各市、县(区市)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渔民安居工程,涉及宅基地审批,房屋建设审批,财政补贴资金到位,落实户籍,水电路设施配置,子女入学教育,卫生防疫等系列事项,在领导小组的协调下能够尽快一揽子解决。
洞庭湖是一个开放性的湖泊,专业捕捞渔民的来源和构成较为复杂,既有本地农民和城镇居民,也有其他省份长年在此生产生活的渔民。张春贤、周强等领导指示,需带着感情去做事,要有湖南人宽广的胸怀,对外省籍愿回去又能回去的,帮助他们顺利返乡;对不愿回去也不便回去的,一视同仁地解决,落地入籍。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北宋文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留下的千古名言,似回荡在洞庭湖畔,激励着后人。为政之要,在于安居;安民之道,在于疾其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