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渔业发展面临着资源、市场、机制、观念等多种因素的相互制约,其原有的天然资源优势已不再明显,发展速度逐渐减缓。在当前形势下,设施渔业正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在渔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作用,成为渔业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
在渔业生产中,池塘增氧是一个重要的生产环节。池塘中溶解氧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养殖鱼虾的生存环境,当池塘中溶氧充足时,不但能够加强水体物质循环,减弱或消除有害毒物,促进浮游生物繁殖,还可以预防和减轻鱼类浮头(缺氧);当池塘中缺乏溶氧时,不但会抑制鱼类生长速度,而且鱼类长期在低溶氧的环境中生存,免疫力降低,容易发生病害,药物治疗,往往会造成水质污染,也会影响到水产品的公共安全。缺乏溶氧水质还会抑制浮游生物的生长,造成光合作用减弱,形成恶性循环,使池塘更加缺氧,池塘的底质有机物质难以分解,加剧池塘的耗氧量。当池塘中严重缺氧,就会导致鱼类全军覆灭(谷称翻塘),因此,如何有效解决池塘增氧一直都是困扰渔业生产的难题。
在本世纪初,我国的淡水养殖面积就达到1亿亩,海水养殖面积超过2000万亩。在未使用增氧机前,即使是在传统池塘养鱼发达的太湖流域高产区,最高亩产也一直徘徊在400公斤左右,一般亩产仅为100公斤左右,其主要制约因素就是水体缺氧,而采用了增氧设备后,亩产大幅提高。目前,我国增氧还是以叶轮式、水车式和射流式为主,这些方式存在着功效低、增氧速度慢、增氧存在死角、安装困难和不耐腐蚀等问题。
在江苏省江阴市祝塘镇孔西庄工业园的庞达橡塑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水下微孔曝气增氧”专利技术发明人孔才春董事长。他介绍,江阴市庞达橡塑有限公司从2004年开始与常熟理工学院机电工程系等单位合作,研究探讨微孔多用管在曝气增氧方面的应用,通过各种形式增氧器的设计和试验,在正常养殖密度情况下,使用“水下微孔曝气增氧”机的功率配备为每亩0.1千瓦~0.15千瓦。经检测,在开机3小时后,池中的氨氮总量由原来的每升6毫克降为每升2毫克,亚硝酸盐由初始的每升8毫克降为每升2.5毫克,硫化氢含量几乎为零,因此,长时间使用该增氧方式有利于改善水体的水质。这项技术所用的微孔多用管的原料是废旧轮胎和废旧橡胶粉,具有环保节能废物利用的综合功效,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且多用管对水体没有污染,并可以再次回收利用。“水下微孔曝气增氧”机与传统的叶轮式、水车式和射流式增氧机相比具有明显的节能优势。以江苏省苏北盐城大丰地区一家海苔养殖场为例,200亩的海苔养殖水面,过去共有15台3千瓦的叶轮增氧机,每台机器加电缆线等费用为2600元,15台为3.9万元成本,耗电45千瓦;而同等水面用“水下微孔曝气增氧”机,只需1台7.5千瓦气泵,所有通气管和微孔管费用约为4万元,基本与传统的方式持平,但节约电能37.5千瓦,而且将传统的一点增氧变为现在的多点增氧,变表面增氧为底部增氧。同时,底部增氧气泡的对流作用会将鱼来不及吃掉而沉底的饲料发酵有毒元素带出,改善水质。气泡向上形成的托举作用,可让饵料在水体上面旋浮多达2个多小时,大大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少沉底饲料对水体的污染。天津市宝坻区有6万亩水面,通过对比实验得出,如果全区都采用“水下微孔曝气增氧”方式养殖,每年可节电能7亿度,每亩可提高产量300公斤左右。
正在“庞达”搞农机调查的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的肖宏儒主任告诉记者,“水下微孔曝气增氧”是局部水域充气,形成上下水的环流,使水体不会形成跃温层,对水体底部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起到了氧化作用,并对致病菌起到了抑制作用,优化了池塘水质,保持池塘水质理化因子的稳定。在这样的水质环境中养殖的鱼、虾、蟹食欲旺盛,减少了患病的几率,采用了“水下微孔曝气增氧”后,渔药可降低使用50%以上,有的养殖户干脆不再用药,大大提高水产品的安全性。高溶氧所带来的良好水质既可提高养殖水生生物的放养密度,又可提高养殖产量,平均可增产20%~30%。
江阴市顾山镇红豆村的养殖户徐江告诉记者,他有60亩水塘,其中25亩养殖螃蟹,其他养南美白对虾。从2007年6月起,用3年时间全部安装了水下微孔增氧设备,之前用叶轮增氧机,当时7亩的塘用了3台3千瓦的叶轮增氧机,1口塘投入4500元,现在2个塘合计15亩,只用1台3000多瓦水下微孔增氧机,扣除财政补贴,才3500元左右,而且每亩增产超过了30%。同村的谢锦高说:“我有水面30亩,2006年开始用微孔底部增氧技术(以下简称‘底增’),过去每亩池塘产300多公斤南美白对虾,而如今每亩可以收450公斤~500公斤。现在‘底增’电源在岸上,不会再有漏电烧机器、电死鱼和叶轮启动打死鱼虾的现象,我养的蟹增产了50%,四大家鱼也能增产30%。过去由于池塘老缺氧,鱼爱发病,总用药来控制,现在用‘底增’,氧很充分,鱼也不得病了,我也不再投药了,光用药这一块每年就可省不少钱,鱼没药残了,还能卖上好价钱。”如今,红豆村的10多户养殖户全用上了“水下微孔曝气增氧”机,节能和增产是他们用了“底增”后最大的感受。
在江阴市申港街道办创新村的申港水产养殖总公司南基地,江阴市水产指导站副站长张呈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申港水产养殖总公司主要养殖河豚,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可以养殖大规格鲥鱼的养殖场,每公斤鲥鱼可卖到500元以上,是国内最大特种水产养殖公司之一。新筹建的南基地全部建成后面积可达2500亩,一期500亩已基本建成,工程全部采用‘水下微孔曝气增氧’形式。这种形式节电明显,‘底增’效果好,比较科学,省投资成本,用于特养效果非常好,如果用在对虾和螃蟹养殖上效果会更好,由于‘底增’属静态增氧,不会对虾蟹产生应激。”
目前,“水下微孔曝气增氧”技术已有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浙江、江西、江苏等18个省区的养殖户开始使用,江苏省高淳县的“世界粮农组织援建中国的2814项目”2万亩水面一次就订了500套7.5千瓦的设备。另外,江苏省计划今年在省内再推广15万亩~20万亩水面。如果按全国1亿亩淡水养殖和2000万亩海水养殖有50%使用该技术来测算,我国每年可节约电能7000亿度以上,增产数量也极其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