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猪及猪肉 » 正文

养猪业与城市定位不符 厦门猪场欲抱团外迁寻路

  作者: 来源: 日期:2009-06-30  
     花了三年、跑遍厦门周边县市,厦门养猪“大佬”李明星终于在漳浦给自己的新猪场找到了归宿。

    厦门畜牧协会相关负责人称,厦门20多家猪场的搬迁是大势所趋,这股“迁徙潮”已经开始。记者调查发现,多数为中小规模的厦门养猪企业,被指污染高、经济效益低,要外迁猪场普遍遭遇选址、资金等困境。

    但外迁被指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厦门猪肉”或将消失。

    艰难寻址三年 牧兴三千万漳浦建猪场

    李明星终于为自己的猪场找到“新家”了。

    厦门“禁止养猪”信号趋于明朗后,3年前,这位厦门养猪业的领军人物,就开始考虑给自己在同安的牧兴养殖场寻找“新家”。“跑遍了厦门周边县市,总共看了三四十块地,要么人家不欢迎,要么不合适建猪场”。

    2000年1月,李明星租下当时的国营猪场,创立了牧兴实业。开始时,他手里只有1000多头母猪,生猪存栏量也不过万把头;经过9年的经营,厦门牧兴实业已成长为拥有4000多头母猪、生猪存栏量2万多头、年出栏量近十万头的厦门养猪业“老大”。

    “不是自己的猪场,手脚多少受些束缚,不仅一些理念无法实施,甚至错过商机。”李明星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养猪环境更加恶劣了,“我们同安一个猪场,周围都是石材公司,噪音和粉尘污染很严重,幼猪存活率和母猪繁殖能力比其它猪场低五六个百分点”。从长远发展考虑,李明星决定外建新猪场。

    更让他下决心到外地建基地的,还有2008年风靡国内的外资养猪事件。

    2008年初,一家美国上市公司欲收购牧兴实业,但因其在厦无自己长期稳定的养猪场,且在外地无长期基地而放弃。后来,该公司转而高价收购一家规模比他小、但却在外地有养猪场的银山猪场。

    经过三年时间的考察以及与相关政府部门的沟通,李明星称自己的养猪理念得到了漳浦有关部门的认可和支持,终于找到了令他心动的地块,“相比同安100亩的养殖规模,漳浦有250亩的场区,且漳浦的养殖环境会更好”。

    现在,一张由李明星亲自设计、已标满小红旗和方框的 “圆香黑猪肉生产基地图”几乎和他如影随行。按照他的规划,新基地前期将投资3000多万元,今年就可动工,明年年中就会投入使用。

    空间受到挤压 大型猪场面临集体“外迁”

    厦门畜牧协会的消息显示,目前厦门的养猪场主要集中在同安,这一区域年出栏量5000头以上的大型猪场超过20个。

    厦门因“海上花园”的城市定位,把岛内、鼓浪屿和岛外的建成区及水源保护区划为生猪的 “禁养区”,并要求在2005年前实施完成。同安当地因早期养猪户较多,包括牧兴实业在内,当时厦门多数养猪场分布在同安,奇迹般地生存下来。

    “你仔细看,包括牧兴、国寿、银山等大型养猪场,均处在竹坝、北辰山风景区一带”,一当地不愿具名的养猪场老板向记者透露,由于北辰山风景区被列为重点规划的风景区,同安有关部门早就动员他们外迁,由于这些养猪场本身环保比较规范,并以“可供游客观赏”等模糊理由暂时维持下来,“现在有点想法的企业纷纷在周边找地或选择在外地投资”。“政策的不鼓励、不确定性,加上继续扩张无望,才使得多数养猪场不得不重新另找归宿。”厦门国寿种猪开发有限公司位于同安竹坝华侨经济开发区,该公司总经理林国忠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经营的种猪规模足以供应周边市场,所以暂无扩张计划和外迁的打算,“但生猪养殖不一样,更需要规模效应。养一万头猪的老板,总想养两万头。生存空间一旦受到挤压,外迁是趋势”。

    被誉为厦门养猪第一村的同安区西柯镇洪塘头村,虽然该村科学养猪模式备受推崇,但记者此前在该村采访时,同样看到了 “村中沟渠里的水呈黑色,农民家里苍蝇成群”的景象,在同安集中大开发背景下,是否维持该村“养猪”业定位,备受争议。

    “若想继续养猪,外迁是必然选项”,该村一规模养猪业者郑先生向记者坦言。

    猪场外迁难 中小猪场老板抱团寻出路

    想外迁,但并不是每个养殖户都像李明星那样幸运。

    “漳州、龙岩、泉州等周边地区,当然是厦门养猪业者外迁扩张的首选之地”,作为厦门畜牧协会会长,李明星向记者坦言,亲身经历后才发现要搬迁真的很难。

    有养猪场老板欲在漳州寻址,连碰钉子。漳州当地一养殖户直接劝他别来了。

    原来,受九龙江流域整治影响,沿线的大量养猪场被叫停,亟待搬迁。厦门养猪场外迁,首先要面临他们的竞争。

    “养猪是一个很好的项目,不仅可创造一定的生产效益,只要投入到位、生产模式到位,还可不污染”,李明星告诉记者,他新规划的养殖基地,就规划了水塘养鱼,“最关键的是,多数养猪场规模不大,也就几千头上万头,人家政府部门不一定看得上眼”。

    新基地建设,均被要求环保要过关。漳州市农业部门最近公布的测算数据显示,如果采用 “零排放”技术一头猪要摊100元,立体种养模式一头猪要摊86元,一个规模养猪场仅此项就需要数百万的资金投入,外迁猪场没有资金实力是不行的。

    因此,中小猪场抱团寻出路已初显苗头。“养猪第一村”的洪塘头村相关人士透露,去年,在同安区有关部门召集下,他们曾受邀到重庆黔江区考察,受到了高规格接待,对方力邀同安区西柯养猪协会到黔江投资,“你一家不起眼,十家,二十家,抱团的力量肯定比较强大”。

    一些养猪场老板表示,企业平日各自为政,要想抱团,还需相关部门牵头“做媒”撮合。

    目前的猪肉市场,本土供应近半,养猪产业本身并没问题,只是不符合厦门的发展定位,为了保护市场供应链,政府应该给予支持,李明星分析说,“希望政府出面帮企业与外地政府协调基地建设问题,同时对在外地投入污水处理、道路等基础设施的费用给予补助”。

    新闻延伸

    “厦门猪肉”或将逐渐消失

    厦门猪肉,据统计,仍有近半来自本土供应。

    “福建8年前是调入省,大部分猪肉靠周边运进;现在除自给有余外,每年还能调出上百万头。”厦门一大型猪肉供应商相关负责人以自己公司为例,称生猪采购只有3成来自于本土。

    在他看来,正是福建地区整体生猪市场供过于求,一些本土的养猪户甚至不得不将猪肉卖到外地,这些都更容易让人忽视本土养猪业者的存在价值。

    “厦门猪肉的自给率确实在下降,这是厦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一个抉择”,厦门相关主管部门的有关人士称,厦门被定位为猪肉销售区,本土猪肉供应确呈下降趋势,加上厦门的城市规划很明确,猪场在厦门“大发展”已经不可能。

    “对于厦门来说,方向是稳定厦门猪肉市场供应。”

    这位官员分析,实力猪场外迁后有利于扩大养猪规模,可能有利于降低整体养猪成本。

    在更多业者正在寻求 “外迁”的背景下,厦门产的猪肉或将走上逐渐“消失”的道路。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