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 » 正文

5月 小瓜虫仍是危害养殖户鱼苗的头号杀手

  作者: 来源: 日期:2009-05-14  
       5月11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敦根村养殖户刘华无奈地选择了清塘,五天前投放的13万尾杂交鲶鱼苗已死掉九成以上,直接损失近万元。

    造成苗种死亡的原因,经当地药店确诊是感染了小瓜虫,一种本在春夏、夏秋交替、水温低时才流行,相对难治的寄生虫病。据了解,今年当地鱼苗感染小瓜虫的情况较往年厉害,发病率达20%-30%,发病时间也有所延长,给鱼苗培育和成鱼养殖造成较大影响。

    投苗5天死掉九成“今天把苗种转塘了,大概还剩下7000尾左右吧!”,刘华一脸无奈,病害发生得太快,“都还没来得及用药,就已经死了一半”。

    刘华细数这几天的病害发生情况,6日,投放了13万尾杂交鲶鱼苗(8朝规格);8日开始出现顶水扎堆聚集,并有几条死亡;9日,死亡数量增加到300多条,10日开始大批量死亡;11日,清塘后只剩下7000多尾。

    遭遇如此困境,刘华“当初想都没有想到”,选择养殖杂交鲶鱼就因为它病害少,耐粗养。因为该鱼是采用南方大口鲶为父本、本地鲶鱼为母本杂交而成,具有生长速度快、性情温顺的特点,仅在当地养殖面积就有千余亩。

    养了两年杂交鲶鱼,死鱼之初刘华就将病鱼拿到当地渔药店里检查,药店老板郭添兴从业16年,经验丰富,很快就通过镜检确诊为小瓜虫感染。“如果处理不好,三天后就不用开增氧机了”,郭添兴提醒他。

    三天后刘华真的清了塘。

    鱼苗发病达两三成据了解,小瓜虫是一种鱼类寄生虫,主要寄生在鱼体皮肤和鳃上,多发生于初冬、春末、夏秋季节替换,水温在15℃-25℃容易发生。“小瓜虫爆发时间短,两三天内能造成大量死亡”,郭添兴表示,小瓜虫病是目前水产病害中较严重的一种。

    “往年5月份后都很少出现这种病害”,郭添兴深知小瓜虫的习性和危害,他表示此病不耐高温也不耐低温,春夏、夏秋季节交替时候最容易爆发。今年当地鱼苗感染小瓜虫的情况较往年厉害,发病率约20%-30%。“发病死亡率达到六成。”

    “今年似乎小瓜虫发病时间有所延长”,郭添兴从九江镇、西樵等地方了解到的情况,进入5月份后,不少人仍在询问用什么药物治疗小瓜虫病害效果好。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好的解决方法,“特别是对于无鳞鱼,治疗起来更很麻烦”。以前硝酸亚汞治疗效果不错,但是有致癌作用,在水产养殖中早已列为禁药,目前其他各种药物治疗效果均不明显。

    广东省水产病害防治中心副主任彭华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小瓜虫病在这个季节危害不严重,但不排除局部地区、个别品种发生。发生原因比较复杂,这同水质,养殖户的管理水平都有关系,如果要追查如何发生的,需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而该病处理起来比较麻烦,最好是调高水温并进行控温养殖。

    最好的办法是预防“今年杂交鲶鱼苗种成活率仅两成左右”,在九江从事鲶鱼苗种孵化的的阿哨抱怨今年的成活率太低,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小瓜虫感染。跟刘华一道投苗的还有附近一家养殖场,目前100万尾苗成活率也不到两成,小瓜虫感染和头出血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

    “以往苗种培育都有六成左右的成活率,而今年还不到四成。”阿哨告诉记者,小瓜虫已经严重影响到当地鲶鱼苗种培育的成活率。

    鲶鱼等无鳞鱼特别容易感染小瓜虫,今年一些有鳞鱼包括生鱼苗种出现这种情况,郭添兴提醒,今年生鱼、黄颡鱼养殖面积有所增加,在苗种培育阶段很有可能发生此病,需要特别留意。可以通过放苗前清塘、放苗后调节水质等手段来预防,对于已经发病的养殖户使用辣椒粉与生姜干片煎成的溶液全池泼洒、苯扎溴铵等药物有一定效果。

    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李安兴教授也表示,小瓜虫病在如此高温发生还比较少见。目前小瓜虫暂时没有好的治疗药物,好的办法是换水,减少虫源,同时使用硫酸铜和福尔马林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增强鱼体体质可以减少发病率。“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最好的办法是预防。”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