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猪及猪肉 » 正文

采取综合措施有效应对生猪生产新一轮周期波动

  作者: 来源: 日期:2009-02-16  
     针对哈尔滨市近期生猪生产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深入到巴彦县金锣公司、部分养猪大户、饲料企业、生猪贩运专业户和个体商贩进行实地调查、座谈。我们感到生猪生产新一轮的周期波动已经开始。对此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有效应对。

    一、猪价跌近盈亏点,新一轮周期性波动特征突显

    上一个周期波动的特点:一是波及范围大,呈现全国普遍性波动;二是价格上涨幅度高,商品猪涨幅超过100%,仔猪涨幅超过150%;三是高价运行时间长,商品猪每公斤13元—18元的价位持续了一年多;四是养猪盈利大,饲养一头商品猪获利500元左右,一头母猪当年获利8000元左右;五是鲜肉价格居高不下,消费严重萎缩。

    新一轮周期性波动开始的特征:一是生猪价格大幅度下降。自去年3月以来,生猪价格出现转折性下跌,巴彦县每公斤毛猪价格已由2007年底的 15.2元,下跌到11月初的10.6元,跌幅为30%。仔猪价格由每头600多元跌至200多元,跌幅为60%,接近盈亏平衡点。二是养猪效益大幅度下降。按目前价格计算每头猪毛利在180元左右,实际盈利不足100元。外买仔猪的养殖户大部分已出现亏损。三是少数散养户已出现淘卖母猪,压缩养殖规模。

    新一轮生猪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猪确实多了。去年全市出栏生猪306.6万头,同比增加了15.2%,生猪存栏同比增加了9.6%。二是进口猪肉冲击。据海关统计,去年1—7月中国累计进口猪肉27.5万吨,价值4.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8.2倍和13.1倍。三是活猪南运量减少。据调查,在兴隆镇附近大约有100多户从事长途贩运活猪的经纪人,大多数已经停运。

    二、做好科学分析和预测,把握生猪生产新一轮周期波动的基本走势

    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新一轮周期性波动将呈现相对温和的发展态势,波动幅度要小一些,波动周期要短一些。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商品猪价格可能进一步走低,2010年初达到谷底,并引发生猪生产转折性下滑。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主要基于以下几点:一是当前养猪行业各方面的心态比较平稳,没有明显的恐慌现象。二是国家陆续出台能繁母猪补贴、能繁母猪保险、生猪良种补贴、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基础设施建设、中央地方储备肉、活猪储备等扶持政策,有效地调动了养猪积极性。三是猪价持续回落,主要是生猪生产全面恢复后的理性回归。生猪价格下滑尚未达到盈亏点,但已处于平均利润线以下,逼近盈亏点,可以说是高价位运行后的理性回归。四是猪肉价格回落已经接近或达到消费者心理承受价位,形成了消费需求量的上升。五是规模饲养比重提高,母猪底数大,综合生产能力有保证。2007年以来,全市新增规模养猪场户445户,比2007年增加26%。母猪增加到46万头,增长44.6%。六是全国生猪疫情比较稳定,猪价地区差缩小。

    三、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应对生猪生产新一轮周期波动

    针对当前生猪生产遇到的流动资金不足,龙头企业不强,专业人员缺乏,组织化程度较低,能繁母猪增长过快等问题,必须尽快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波动、保护生产、稳定价格、保证供应、降低影响。

    (一)优化母猪补贴效能,实施保护可持续产能政策。加大对后备母猪的补贴力度,按照保护规模、保护先进和定量补贴的保护可持续产能思想,科学测算补贴的最高限额,合理调整补贴范围,合理分配产区和销区的补贴配额,确保补贴政策发挥最佳效能。

    (二)强化良种补贴政策,支持良种猪繁育体系建设。按照全省5000万头猪战略工程规划要求,以原种猪场、良种扩繁场、基础母猪饲养场和人工授精站点建设为重点,强化市、县、乡三级良种猪繁育体系建设。

    (三)加大扶持力度,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进一步加大对规模化猪场和养殖园区的扶持力度,对规模养殖场建设给予一次性补助或奖励;降低门槛,扩大养猪贷款和贴息规模,优先安排规模养殖建设用地。

    (四)提高养猪科技含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以实施科技兴牧工程为手段,加强农民培训工作,加快生猪优质高产综合技术和标准的普及应用步伐,实施百乡、千场、万户科技入户工程,加大科技培训和技术推广资金投入力度。

    (五)加快新型养殖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养猪业组织化程度。把养猪集中区域的规模养殖大场、大户组织起来,组成区域性联合体或合作社,逐步实现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统一贷款、统一防疫,提高规模养殖的组织性、计划性,减少盲目生产带来的波动,拓展养殖合作社功能和凝聚力。

    (六)加强预测预警体系建设,为生猪生产提供信息服务。对养猪乡镇、牲畜市场、城市超市、畜产品销售专区进行价格监测,对饲料、兽药主要品种价格进行定期监测,对屠宰加工和活猪外销数量进行逐月统计、分析,及时预测走势、发布预警信息。

    (七)完善生猪产业链条,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进一步加大有机猪生产基地试点建设力度,积极打造品牌。继续鼓励县(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培育一批标准高、规模大、产品新、外向型、牵动强的生猪加工龙头企业。尽快形成与生产相匹配的屠宰加工和外销能力。

    (八)强化防疫体系建设,确保生猪产品质量和安全。稳定和强化市、县、乡、村四级动物防疫体系,以防控重大动物疫病为重点,全面强化动物防疫工作,全面落实“五强制、两强化”综合防控措施,依法强化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工作,严格控制外疫传入,强化兽药饲料投入品监管,确保生猪等畜产品质量安全。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