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水产专家李晓川
——海参行业标准亟须升级
与李主任的谈话是从标准这个话题开始的,作为在水产行业工作了几十年的专家,他见证并参与了海参行业标准的制定与变更,更深刻地意识到:对于目前的海参市场来说,标准的升级势在必行。
“很多消费者都对我说,你们这些专家能不能把海参行业产品的标准弄得明确些,让大家购买海参跟买啤酒一样,看标注在瓶子上面的麦芽汁浓度和酒精度数就能做出准确判断。”李主任笑着说,但事实上,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海参已成水产品行业“大哥”
据了解,大连海域及港养的海参增殖面积超过100万亩,年产值达到100亿元。从全国范围看,海参产业已经超越了对虾、蟹类、鳗鲡等类别成为水产品当中数一数二的“大哥”级产业。但目前,这个庞然大物所面对的一个尴尬处境是,行业标准严重滞后于发展现实,使得市场上的海参产品鱼龙混杂、良莠难分。
“上世纪80年代制定的干海参国家标准,主要针对传统方法加工的盐干海参。该标准的理化指标仅规定了水分含量不得超过12.0%,当时虽然对于干海参的盐分并未规定,产品中的盐分大都控制在10%~15%。但这一标准经二次修订,现行标准变成了盐分含量不得超过40%(一级品)和50%(二级品),水分含量不得超过12.0%。”李主任介绍说,他觉得这个标准的变化是各方妥协的结果,也是当时海参市场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反映。“12%的水分含量可以保证海参的高品质。随着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海参的需求,要求低价位的海参产品,市场上高盐分的海参层出不穷。后来,标准就不得不将盐分放宽到40%,以维系海参市场。”现在,随着加工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海参产品结构的变化(淡干海参和即食海参大量出现)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高品质的海参产品加工已经不再是个技术问题,将标准进一步提高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很多企业其实已经做在前面,比如棒棰岛海参,他们的盐干产品盐分与水分的含量就远低于40%。”李主任说,但另一方面,即便是40%的标准也很难得到执行,市场上很多同类产品的水分和盐分含量之和甚至达到80%,这样的海参已经没有什么营养价值可言。
对于高速发展的海参市场,标准的缺失可能会给整个行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对于当年多宝鱼事件的惨痛教训李主任记忆犹新,产品问题被曝光使消费者对这种名贵水产品失去了信任,“一夜之间,整个产业就垮了。”
制定海参产品标准有两大难关
首先,海参产业链长消费市场宽,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可靠涉及到产业的各个领域,标准要有利于产业持续发展和切实保证消费者的健康。这需要对国家法规与强制性标准和海参产品可能的危害因素进行深入广泛调研与监测才能提出相应的标准技术要求。目前相关的基础研究和监测验证工作量较大,国际上也没有可借鉴的资料。
此外,因为海参加工方法和产品的多样性,决定了制定相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工程。“传统方法有盐干、淡干、盐渍,新技术条件下出现了冻干、即食以及胶囊、口服液等衍生产品,这些方法加工的海参之间其技术要求不具备可比性,一个或二个标准覆盖不了当前市场上的海参产品,从而使应制定标准数量加大。
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
面对种种困难,中国的海参行业的标准升级工作基本上是从头做起。“制定标准不是几个专家拍拍脑门就能想出来的,这需要从大量的实践中不断积累基础数据。”李主任说,此前他一直在为找不到合适的样本企业而苦恼,直至有一天来到棒棰岛海产企业集团。
“棒棰岛拥有从育苗、放流增殖、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其蛋坨岛野生刺参保护区、国家级刺参原种场都是行业中独一无二的资源。”李主任说,同时,他更欣喜地发现棒棰岛拥有很高的品质管理水平,公司导入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和HACCP食品安全体系认证,并拥有强大的多品种的海参产品研发能力,“我们常说‘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这种创新也包含标准制定,棒棰岛就是一个拥有这种能力的企业,他们的很多产品标准甚至可以直接转化成国家标准。”
今年5月份的时候,棒棰岛海产集团承办了由国家相关部门、业界专家和海参企业参加的“干海参标准修订研讨会”。会上大家对干海参的新行业标准的草案进行了热烈和深入的研讨。目前,李主任的身影经常会出现在棒棰岛海产企业集团的生产基地,借助企业强大的生产与研发能力,进一步核实该标准的指标是否得当。“我们力争在2009年将该标准呈报国家有关部门,使之尽早成为可操作性强的行业标准,并将海参产品纳入国家或行业的水产品的质量监控计划,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海参消费环境。”李主任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