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针对三峡库区的水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现状,预测并探讨了网箱养殖可能对三峡水库水质和鱼类资源造成的影响。为保护三峡水库的水环境,保证水库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3点措施:①严禁在库区开展投饵式网箱养殖、其它形式的投饵养殖以及施肥养鱼;②发展生态渔业,适当放养鲢、鳙等滤食性鱼类以利用水库中丰富的浮游生物资源,控制水库“水华”的发生,适当放养食鱼性鱼类,充分利用小型鱼类资源,提高优质鱼类产量;③大力发展土著鱼类的增殖保护,促进捕捞渔业的发展。
关 键 词: 三峡水库;渔业资源;渔业对策;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 S964.6 文献标识码: A
三峡工程坝前水位145m时,水域面积为572.27km2 (合85.84万亩);水位175m时,水域面积为1026.67km2 (合154万亩)。三峡水库的形成为渔业发展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流水环境则能保持良好的水质,丰富的饵料资源保证鱼类快速生长。三峡水库的渔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有助于解决三峡移民问题。
同时,三峡水库的环境保护也将面临一些新问题,库区的部分支流、库湾已经严重污染,总氮、总磷含量超标,蓄水后流速降低,水体的透明度增大,更有利于藻类的生长[1] ,在光照、温度、营养物等自然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容易暴发“水华”,而且污染较严重的支流已有富营养化的迹象。
如何利用三峡水库的资源优势,在水环境不受污染的前提下发展库区渔业,成为争论的焦点。有学者认为在三峡水库适度发展网箱养殖可以有效利用库区渔业资源和解决库区移民问题,也有学者认为投饵养鱼和施肥养鱼都会增加水体富营养化发生的几率,捕捞渔业和不投饵养鱼对水体不会造成污染,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抑制藻类生长、减缓和控制富营养化发生的功能。李崇明等[2] (2005)认为投饵式网箱养鱼对水质的影响较大,是众多湖库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三峡水库的渔业发展应鼓励大水面人工或自然增殖长江名特优鱼类和不投饵网箱养殖,并建议进行生物治理,在养殖容量范围内开展渔业规划。本文分析了三峡水库的渔业资源、水质现状、网箱养鱼对水环境的影响,并结合我国近年来湖泊渔业的最新理论,探讨了三峡水库的渔业发展对策。
1 三峡水库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
1.1 水域生态环境
三峡水库蓄水前,受库区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入的影响,化学耗氧量水平分布差异较大,且无规律性;总氮的水平较高,尤其在城镇污水口周边水域,明显高于干流水域;总磷分布无规律可言,但是在汛期,水位低、流速大,由于泥沙吸附颗粒态磷,总磷含量达到最高[1] 。根据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的监测数据,干流的总氮、总磷含量分别达到1.58mg/L和0.236mg/L(表1),与胡征宇和蔡庆华[3、4] (2006)报道的2.38mg/L和0.274mg/L较一致,均已超过富营养级高限。
近期的研究显示,三峡水库蓄水后,总氮、总磷含量与蓄水前同期相比明显降低,分别由蓄水前的年均2.38mg/L和0.274mg/L下降到蓄水后的1.62mg/L和0.132mg/L[3] ,但都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富营养化标准。库区支流的氮、磷含量总体上也为富营养水平,其中湖北库区香溪河的总磷约为0.30mg/L,主要是由于香溪河上游的化工厂、酒厂和矿厂污染所致[5] 。
1.2 渔业资源
1.2.1 饵料生物资源
三峡水库蓄水前,有浮游植物80余属,以硅藻和绿藻居多;浮游动物70余种;常见的底栖动物有20多种;水生维管束植物40余种。其中,支流中的生物种类更丰富。三峡水库蓄水后,由于水流变缓,透明度增加,有机物和营养盐类增加,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其种类和数量都显著增加。浮游藻类的种数增至150多种,以绿藻和硅藻为主,底栖生物的数量也显著增加(表2)。
1.2.2 鱼类资源和渔业状况
三峡库区鱼类近200种,比重较大的经济鱼类有20多种,其中以铜鱼、圆口铜鱼、大口鲶、长吻 鱼危 和“四大家鱼”所占比例最大,约占渔获物总量的90%左右。库区的珍稀名贵水生动物资源较为丰富,有白鲟、中华鲟、胭脂鱼和大鲵等[6] 。
库区的捕捞渔业以自然种群为主,主要捕捞对象为草、鲢、鳙、鲴、鲫、鲂、鳊、大口鲶、铜鱼、圆口铜鱼、长吻###鱼危 、瓦氏黄颡鱼、 ####鱼白类等鱼类,还有中华倒刺###鱼巴 、岩原鲤、白甲鱼、长薄鳅等珍贵鱼类。库区的池塘养殖技术落后,产量普遍较低。池塘养殖以混养常规鱼类为主,或单品种精养,单产为1875~5250kg;水库、河流为粗放型养殖,单产则相差悬殊,单产约225~1500kg。
三峡水库的网箱养殖结构差异较大,重庆库区主要养殖常规鱼类,如鲤和“四大家鱼”,斑点叉尾鮰也占较大比例图1(a),而湖北库区以名优鱼类为主,鲟鱼占网箱养殖面积的68%图1(b)。另外,三峡水库的网箱养殖技术水平普遍较低,产量也普遍较低,产量最高的斑点叉尾鮰也只在60~120kg/m2 饲料投喂不当,饵料转化系数(FCR)较高,斑点叉尾鮰的FCR为1.8~2.2;养殖人鱼病防治知识缺乏,盲目使用石灰水和抗菌素;投饵网箱和不投饵网箱比例设置不合理,不投饵网箱仅占6.2%,很少在投饵网箱周围设置不投饵网箱。
2 网箱养殖对三峡水库的影响
2.1 对水环境的影响
网箱养鱼是一项高投人、高产出的渔业方式,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养殖强度的增加,许多水体局部或全部水质恶化,网箱养鱼对环境影响问题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网箱养鱼主要靠投饵来输入营养物质,提供鱼体生长,但是部分未食的饲料、排泄和排粪以及化学药品等,输入到水环境中,大大增加了水体的营养物负荷。通过投喂饲料输入的氮磷大约只有20%~40%被鱼体吸收,大部分都流失在水体中[7] 。
网箱养殖对水质的主要影响是增加水体悬浮物和营养盐,降低网箱区和周围溶解氧,通常网箱内的氮磷含量高于网箱外的含量。网箱养鱼对底质和浮游生物也有影响,与非网箱养殖区相比,网箱养殖区底泥中的总碳、总氮、总磷明显要高得多,叶绿素a的含量、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生物量也明显高于网箱外。
我国的一些湖泊和水库,除了受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污染外,渔业对水体的过度利用使得脆弱的水体不堪重负,不合理的网箱和网围养鱼已经给这些水体造成严重的影响。其中,较为典型的有太湖、长寿湖、密云水库和黑龙滩水库,网箱养鱼加剧了这些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
2.2 对三峡水库的影响
2.2.1 对库区水环境的影响
网箱养殖容量的预测对养殖规模的控制和对环境影响的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网箱养殖容量主要根据水体的环境容量和养殖的营养负荷来确定。磷含量是淡水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因子,水体的富营养化标准主要由磷含量决定。目前三峡水库中干流的总磷平均含量为0.132mg/L[3、4] ,支流更高,已经严重超过地表水资源质量富营养化的标准(0.05~0.09mg/L),没有磷环境容量可言。营养负荷模型主要是基于饵料系数的竹内俊郎法,总磷TP=(FCR×Pf-Pb)×10。根据目前的网箱养殖水平,平均饵料系数为2.0,饲料中总磷的平均含量为1.4%,鱼体内磷含量约为0.4%,平均产量为750t/hm2 (80kg/m2 ),则每养殖1t鱼,带入环境中的磷为20kg,与已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那么发展1hm2 规模的投饵网箱,带入环境的磷为15t。三峡水库的大规模网箱养殖只会使已经富营养化的水体更加严重,更容易爆发蓝藻“水华”。
2.2.2 对库区鱼类资源的影响
网箱养殖经常会引进一些名优品种,如斑点叉尾 鱼回 、杂交鲟等,难免会有少数鱼类逃逸入水体,它们一旦建立种群,由于生态位和营养方面的竞争,可能会导致库区的土著鱼类种群的下降,甚至绝灭。三峡库区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类资源库,在引进外来品种时,一定要持谨慎态度。
3 三峡水库渔业发展对策
要保证三峡水库发电、航运、旅游、饮水等主要功能正常,控制水体的富营养化是首要问题。发展水产养殖,必须考虑库区环境和资源问题,要在保证库区环境不受污染的前提下进行。针对库区水产养殖的现状和水环境保护的要求,提出如下对策。
3.1 严格禁止投饵养鱼
三峡水库水文条件对发展水产养殖非常有利,特别是支流、库湾等相对静止的水域,具备发展网箱养鱼等投饵式养殖的条件,但是三峡水库干、支流的氮磷含量都已达到富营养化水平,水体已不能承载投饵养殖所带来的营养负荷。因此,应严格禁止通过投饵来增加渔产量的养殖方式,特别是投饵式网箱养鱼。
3.2 大力发展土著鱼类的增殖
3.2.1 湖泊的增殖渔业
我国的大水面湖泊渔业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湖泊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渔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关键是进行结构调整和生态调控,发展对水环境无公害的渔业模式。总体思路是在保持淡水水体质量良好、恢复生物群落完整性的前提下,适度发展湖泊优质水产种类(如河蟹、鳜等)的放养增殖,恢复土著渔业资源,渔业种群从过去的几个发展到整个鱼类群落,提高湖泊的放养效益;并且,在部分湖区发展湖泊无公害集约化养殖技术,提高鱼产量,使湖泊渔业从粗放型发展到效益型和技术密集型。其技术环节和原理如图2所示。湖泊通过渔业结构调整和生态调控途径,不仅能提高湖泊渔业的经济效益,而且渔业类群对富营养化湖泊水质有调节改善作用[8] 。
湖北梁子湖湖群通过放养优质渔业种类,已经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保安湖,通过保护、恢复和重建水生植被,调整鱼类群落结构,提高河蟹小规格苗种的比例,减少对河蟹生长与存活有较大影响的鱼类种群数量,充分利用生态位,同区混养南北水系的河蟹苗种,使经济效益明显增加,而且植被覆盖率在85%以上,透明度大于1.2m,湖泊的水生态环境仍然保持较好的状态。牛山湖通过对鳜能量学、小型鱼类生产力和小型鱼类群落生物量进行全面的研究,评估湖泊鳜生产潜力,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凶猛性鱼类鳜鱼的放流增殖技术研究,通过4a的试验,取得了显著的效益,表明充分利用湖泊中小型鱼类资源发展食鱼性鱼类的放养增殖渔业,既能提高湖泊的经济效益,又能保护湖泊的水环境和资源,实现湖泊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3.2.2 天然增殖渔业
由于三峡水库水中营养物质的增加,饵料生物显著增加,这给库区的土著鱼类的增殖提供了机会。如果按照长江流域湖泊渔业的放养模式,在库区进行鱼类放养,不仅能增加捕捞渔业的产量,解决部分移民问题,同时可以缓解三峡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因此,三峡水库的渔业宜以土著鱼类的增殖为主。
大水面增殖渔业由于不需要投饵,完全依靠三峡水库的天然饵料生物,而且放养鱼类的生物操纵有助于控制蓝藻“水华”的暴发,渔产品的收获有利于营养物质的输出。放养种类的确定和数量估算是发展大水面增养殖渔业关键问题。
首先,放养种类应以长江中上游原有的鱼类物种为主,不应引进外来物种、杂交种、转基因种及种质不纯的物种,而且亲本都来自三峡库区,以保护三峡水库优良的鱼类种质资源库。可以人工增殖放流一些常规鱼类,如鲢、鳙、草鱼、鲤、鲫、鳊、鲂、鲴类等,还有一些名特种类如黄颡鱼、长吻鱼危 、鳜、鱼白类。这些鱼类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而且都是土著种类,对库区的种质资源基本无影响,另外,这些鱼类的人工繁殖都已经过关,可以大规模放流。
鱼类合理放养的数量主要根据水库饵料生物量,估算各种鱼类的天然增殖容量。梁彦龄等根据武汉地区18个水体的数据,提出估算滤食性鱼类生产潜力的计算公式,根据水草生长模型和草鱼生长及摄食模型提出了计算草型湖泊草食性鱼类渔产潜力的方法[8、9] 崔奕波等以草鱼的生物能量学模型,结合黄丝草生长模型,估算了湖泊草鱼的放养量[10] 还有学者根据食鱼性鱼类的生物能量学模型和小型鱼类的生产量、生产力以及 P/B系数,对食鱼性鱼类鳜的渔产潜力进行了初步估算[10,11,12] 。
根据不同饵料生物的利用率、P/B系数和饵料系数,渔产潜力=饵料生物量×饵料利用率/饵料系数×P/B×面积×有效水深,计算出在三峡水库145m水位时,渔产潜力为1.9万t,比整个库区的捕捞渔业产量提高了1倍多,而在175m水位时,渔产潜力为3.75万t,比整个库区的捕捞渔业产量提高了4倍多(表3)。库区的天然增殖渔业还需要对三峡水库的浮游生物、底栖动物、小型鱼类以及水质参数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监测,以便作出更准确的预测。
3.3 适当放养鲢、鳙等滤食性鱼类和食鱼性鱼类
鲢、鳙是长江水系重要的鱼类资源,主要摄食浮游生物,适当放养鲢、鳙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三峡水库的浮游生物资源,也可直接控制“水华”的发生。利用食鱼性鱼类的下行效应,不仅可以将廉价、渔业利用价值低的小型鱼类转化为高价值的蛋白质,也有控制水质的作用。在充分调查研究三峡水库小型鱼类资源的前提下,可适当放养鳜、###鱼白等优质的食鱼性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