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养虾先养水,养水先养底,养底先养菌”。因为虾塘内的水体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其中存在着大量的藻类和细菌,平时它们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互利共生,共同维持着水体的微生态平衡,即藻相和菌相平衡。但是到了养殖中后期,随着池塘内生物总量的不断升高和饲料投喂量的逐渐加大,对虾的排泄物、代谢物越来越多,加之多种动、植物尸体累加沉积,池底负荷逐渐加重,这些有机物如不能得到及时分解、转化,就会造成池底严重缺氧,在厌氧菌作用下,底部发热,泛酸发臭,这时有害细菌和病原体就会大量滋生,造成对虾活力减弱,免疫力下降,极易诱发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的暴发,后果相当严重。因此要想规避养殖风险,就必须在平时养殖过程中,科学合理地把握好养殖池塘内的物质循环规律和能量流动速度。及时、适量地向水体中补充生物制剂(即活菌),使池塘水体中的藻相和菌相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平衡,从而消除致病隐患,为对虾健康养殖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那么,怎样才能使用好生物制剂,在实际生产操作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用生物制剂替代传统的消毒剂
养殖水体消毒所使用的药剂大致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即:生石灰、氯制剂、溴制剂、碘制剂、生物制剂。前四种消毒剂在某种意义上讲是药三分毒,副作用大,其主要原因:一是使用后氨等有害物质会迅速升高,据罗国芝等专家(上海水产大学)试验:二氧化氯使用24小时氨氮升高4.2倍,72小时升高23.4倍,5天后达到最高,是原来氨氮的36.8倍,持续至7.5天氨氮才降至17.8倍,第13天时仍为原来的1.8倍。其它消毒剂也类似这样。这是因为水体中有两类有益菌,一类是异养性细菌,它们能摄食池塘内的有机物如粪便等,并大量释放出高毒性的氨或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另一类是自养性细菌,以摄取异养性细菌的排泄物为食,并转化成无毒性的自产物,当消毒剂使用后,上述两类细菌均部分被杀死或被抑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药物浓度逐渐降低,异养性细菌首先开始大量繁殖,将池中的有机物迅速分解,并释放出氨或硫化氢等有害物质。而此时,自养性细菌的繁殖速度比异养性细菌慢很多,这样氨、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就会积累下来,因而传统消毒剂使用1天~2天后,会出现氨、硫化氢等有害物质迅速升高的异常现象。二是多数消毒剂能杀灭或抑制藻类,等于人为的造成一次水变,打破原有的藻相平衡,破坏养殖环境。三是刺激性大,传统消毒剂分子量较小、亲水性强、强酸、强碱、强氧化、强还原,反应强烈,对池塘内的所有水生动、植物均有强烈的刺激性。因此,根据上述三种情况,在日常的对虾养殖生产操作过程中,特别是到了中后期,水体中的各种平衡因子本身就相当脆弱,对虾免疫功能又不强,或者部分对虾自身就有病兆,一旦传统的消毒剂使用不当,对虾在应激状态下很容易诱发各种疾病,轻则减产增本,重则全军覆没。而使用生物制剂消毒杀菌,它是以菌吃菌、以菌克菌、以菌抑菌来达到灭菌消毒的目的。
二、生物制剂在养殖水体调控中的作用
人们在一茬虾的养殖过程中都要经历前期调水、中期稳水、后期控水改底的操作过程。前期池塘水质清瘦,要使池塘水体的理化指标符合对虾的养殖要求,在肥水时要选用以加快有机物分解,促进藻类繁殖增值,有肥水作用的芽孢杆菌、乳酸、酵母菌为主的生物制剂。养殖中期要选用以复合菌为主的生物制剂,因为它能加快水体净化速度,促进物质循环,低浓度“肥水”,高浓度“净水”,主要起稳水作用。但到了养殖后期,随着养殖密度和池塘内各种生物总量的聚升,排池量和代谢量随之加大,池水肥而浓,要想使水体在高负荷下保持藻相和菌相的相对平衡,就要多用含有硝化菌、光合细菌为主的生物制剂,以降低水体中氨、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来达到净水、爽水的目的,用含有硝化菌、光合细菌为主的生物制剂量较大时,还可以起到抑制藻类繁殖,增加水体透明度的效果,使养殖水体保持在一个“肥、嫩、活、爽”的水平。
三、生物制剂在改良池塘底质中的作用
在改善池塘底质过程中,使用生物制剂主要注意两种情况:一是在养殖中期通过分解型的菌种使用,在池塘底部形成有益菌的优势菌群与有害菌争夺空间、竞争营养并对池塘底部的排泄物和代谢物进行强力分解、消化,提高池底净化能力;二是在养殖后期,水质、底质严重老化、恶化时,特别是在使用吸附型底质改良剂(如沸石粉、木炭等)后,水体中大量的有害物质被吸附后沉淀池底,造成底层水体和池塘底泥中的有害物质浓度迅速升高,此时必须大剂量的使用枯草芽孢杆菌、硝化菌、光合细菌等来进行及时分解,并开足增氧机,为底部增氧,消化有害物质,避免池塘底泥发黑、发臭的现象发生,为对虾创造一个高氧化还原电位的底部环境。
四、用内服微生态制剂代替抗生素药物
抗生素药物杀菌力强,内服很容易破坏对虾的肠胃内黏膜和正常有益菌群,引起消化道疾病,使饵料消化率降低,排出后在水体中有残留,破坏水生态环境。而且许多抗生素药还是蛋白质、核酸的抑制剂,影响虾的正常生长速度。而内服的微生物制剂,它是根据对虾动物正常的肠胃益生菌群配制而成,它能在虾胃肠道内定植,有利对虾胃肠内黏膜保护和消化酶活性的增强。这样,不仅使有害菌在虾胃肠道内难以生存繁殖,还能提高饲料转换率,减少粪便臭味,并将活菌持续正常的排入水中,起到净水、稳水作用。还不会因大量外用的活菌突然进入养殖环境而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起到既生产绿色产品,又降低生产成本的效果。
五、生物制剂的生存条件和使用方法
1.活菌的生存条件
(1)好氧菌如芽孢杆菌、硝化菌等均要在溶氧充足条件下才能繁殖,缺氧条件不适合使用,所以用后要多开增氧机,而厌氧菌如光合细菌则需要光照、无氧为条件,无光、高氧条件下很难繁殖。
(2)活菌的繁殖需要一定的载体,适当的水中悬浮颗粒是细菌繁殖的“温床”,水太清,透明度太大不利于活菌生存。
(3)活菌也需要营养,保持池塘较高的水体肥度,作为活菌生存繁殖的基础和主要营养来源。
2.活菌的使用方法
(1)第一次使用生物制剂,需加量使用,并注意和传统消毒剂使用后的间隔期。
(2)生物制剂需坚持使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3)生物制剂不是灵丹妙药,不具备急救功效。
(4)生物制剂具有很强的区域性、时效性,不能教条主义,要灵活运用,努力提高使用效果。
因此,这就要求养殖户在对虾养殖的全过程中,具备强有力的观察现状、分析原因、预测趋势、强化稳定的掌控能力,准确、及时地运用生物制剂来补充、调节水体中的各项理化指标,牢固树立生态的、可控的养殖理念。从而在对虾养殖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中,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实现生产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