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不肥了、蛤蜊肉瘦了……尽管已经立冬了,但是对于爱吃海鲜的市民来说,淡季里也想“尝尝鲜”。昨日,记者走访山东省青岛市南山水产市场和几家农贸市场后发现,目前市面上刀鱼、牡蛎、虾虎和八带蛸取代了之前的螃蟹、蛤蜊成了海货市场的“主角”
。但是,不少渔贩向记者反映近年来岛城本地刀鱼产量越来越少,价格也比往年高了一二成。
市场:难觅本地刀鱼“踪影”
“去年这个时候我们每天能进四五十斤的本地刀鱼,进价在11元/斤;而现在每天也就能进个二十斤左右,每斤的进价也比去年高了2元左右。”南山市场嘉信达渔行的经理曲岳告诉记者。但是,很多市民感觉市面上的刀鱼数量并没有明显减少,那这些“山寨版”的刀鱼从何处来?“现在市面上很多刀鱼都是舟山产的,口味比本地刀鱼差多了,舟山产的刀鱼价格八、九元/斤,本地的价格却是它的一倍左右。但是,很多商贩并不告诉市民其中的‘道道’,以次充好的情况也很常见。”城阳水产品批发市场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分析:过度捕捞造成量少
“这两年本地刀鱼的数量确实减少了很多,从交易量上看每年减少了20%。本地刀鱼是很多青岛人的‘最爱’,而现在市面上的外地刀鱼以浙江舟山、海南三亚以及南非的为主,本地的产量已经很少了。”青岛市渔港监督管理站站长汪洪山说。据他介绍,本地刀鱼每年春、秋两个季节产量最多,尤其以秋天为主,所以很多人喜欢叫“秋刀鱼”,而本地刀鱼的产区主要是青岛近海20海里以内。
“现在我们已经不出船了,市面上大部分货源应该是冷藏或者冰冻的刀鱼。我觉得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应该是过度捕捞造成的。”汪洪山分析认为。
提醒:慎用腐烂的刀鱼
那么,怎么分辨本地刀鱼和舟山刀鱼呢?“一般不常买海货的市民肯定看不出来。本地秋刀鱼肉厚、尾巴短、头小眼睛也小,而且肯定比外地的鱼新鲜度高。”曲岳以多年的经验“现身说法”。
青医附院皮肤科的相关负责人提醒市民,鲐鱼、青鱼、秋刀鱼、金枪鱼等青皮红肉的海产鱼类中含有较高量的组氨酸,当鱼体不新鲜或腐烂时,经某些细菌作用,可能产生组胺和类组胺物质——秋刀鱼素,食用后可导致过敏性中毒。对此,青岛市卫生局也曾发布了消费警示,要求鱼类的产、储、运、销各环节均应冷冻冷藏,严禁销售腐败变质鱼类。选购青皮红肉的海鱼时,要特别注意新鲜度,如果发现鱼眼变红、色泽不新鲜、鱼体无弹性时不要购买,破肚、有异味的鲅鱼、鲐鲅鱼即使加热后食用也极易中毒,而过敏体质的人要避免食用青皮红肉的海产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