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抢出头批鱼,卖个好价钱,在白蕉镇东围村一带,不少海鲈养殖户借鉴冬棚虾模式,搭冬棚养殖海鲈,保证了能够比正常时间提早1个多月出鱼。但对比发现,养殖效果反而更差,每包饲料少养出2-3斤商品鱼。对此,笔者发现养殖过程中有些误区值得探讨。
误区一:养殖海鲈需要搭棚过冬。虽然冬棚虾养殖模式很成功,但是盲目用于海鲈养殖是否可行还有待商榷。尤其是今年气候条件异常,雨水天气较多,导致搭棚养殖出现了很多不确定因素。养殖密度大,棚内空气流通不畅,含氧量低,即便经常使用增氧机仍达不到增氧的作用,因此鱼塘水体含氧量远远达不到海鲈正常生长的需求。由于长时间处于亚缺氧状态,大大影响了对饲料的消化利用率,导致饲料系数较高。同时,由于饲料消化不彻底,使得水质恶化,鱼易发病,成活率低。
据调查,冬棚海鲈在养殖过程中长期伴随着游塘和死鱼的现象发生。海鲈耐低温的能力较强,在珠海地区大多数时候均能安全过冬,因此露天过冬似乎更适合斗门的养殖情况。
误区二:提前出鱼博鱼价。海鲈放苗一般在前一年的11月至第二年的1月份左右,养殖10个月后开始出鱼,时间集中在第二年9月底到11月。今年由于春节前后持续两个月的寒潮和五、六月的阴雨天气影响,提前出鱼的养殖户养殖效果普遍较差,每包饲料比去年少养出2-3斤商品鱼。
同时,今年气候不稳定,水温比往年平均水平低1-2℃,不利于海鲈生长。接近出鱼时间,不少养殖户存在恐慌心理,担心鱼价格走低而抢在8月中下旬出鱼,比正常出鱼提早一个多月。而此时正是海鲈快速生长期,吃料旺盛,相对利用率高,背部长肉快。
误区三:误认为“投料越多,出鱼越多”,故超量投喂。去年养殖户使用某品牌海水鱼料,每包饲料养出28-30斤鱼,按照当时的海鲈价格相当于每投到塘里一包饲料多赚100多元钱,使得今年很多养殖户在未能摸清鱼存塘量的情况下,投料过量,造成饲料浪费。出鱼的时候因为养殖效果不理想,而误认为是饲料品质下降,所以合理投喂十分重要。
误区四:养殖前期过分依赖冰鲜鱼。珠三角养殖户在养殖早期有用冰鲜鱼拌喂饲料的习惯,并将其折算为饲料包数(冰鲜鱼价钱/每包饲料的价格)一起计算饲料系数,这种计算方法显然缺乏可比性。在调查中,有的养殖户养10多亩水面投喂冰鲜鱼高达2.3万元,不但养殖成本升高,而且导致水体氨氮、亚硝酸盐等超标,水质污染严重,严重影响海鲈幼鱼阶段的成活率。
误区五:养殖过程中过度依赖药物,不注重养水。海鲈对水质的要求虽然比虾低,但好的水质对其生长也是至关重要。养殖过程中适时换水,定期投放一些调水类物质和微生物制剂等可以改善鱼体的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这样做虽然增加了养殖成本,但是良好的养殖效果足以弥补这部分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