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 » 正文

改革开放三十年:从鱼虾不生到蛙鸣声声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10-15  
     如今,北京市新建成的六座污水处理厂使城区污水处理能力达250万立方米/日。城区水环境取得明显改善。此外,五环内的171个城中村全部被“消灭”。人均绿地已达到12.6平方米。

    30年前说起凉水河,必然提到老舍笔下的《龙须沟》;30年后说凉水河,则是一条河水潺潺、苇草丛生的“健康河”。北京市投入约100多亿元用于水污染治理,城区水环境得到改善。

    ●夏天住户都不敢开窗

    以前我哪敢在这儿锻炼哪!在京城凉水河最下游亦庄段河岸旁运气推掌练太极的白先生十分感慨:“那会儿水又臭又脏,甭说练功,在河边走都难受。河边哪有这么多的花呀、树呀、草的,光有一排不起眼的杨树。”家住洋桥的宋毓先生对曾经的凉水河也印象深刻:“前些年,河里没鱼没虾,夏天我们都不敢开窗,就怕臭味灌进屋来,那会儿的凉水河可真是我们的一块儿心病。”

    凉水河,全长68公里,流域面积630多平方公里。作为城南的一条泄洪排水河,功能上的定位导致其在近十几年来水质污染严重,大量的城市污水垃圾直排入河,水质急剧下降,臭气熏天。

    凉水河治理在市民密切的关注中开始了。除了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实施再生水回用工程以外,市水务局还采取人工、自然、生物等手段,形成三道生态治理系统。第一道系统是河道天然自我净化系统。整个河道有起有伏、有坑有窝儿、有缓有急,产生天然瀑气,使水质得到净化。第二道系统是植物天然净化系统。通过种植芦苇、香蒲、水草、荷花等适宜北方水环境的水生植物,吸附水中的有害物质净化水体。第三道系统是水生动物天然净化系统。引入适宜水中生长的田螺、河蚌、鱼虾等,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现在,如果您再到凉水河河道旁走一走,呈现在您眼前的将是苇草繁盛、蛙鸣声声的新凉水河,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听上去清清爽爽、看上去舒舒服服。

    从1990年至2000年,北京建成了北小河、高碑店、方庄3座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能力达108万立方米,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40%。2001年至2006年5年间,新建成六座污水处理厂,城区污水处理能力达250万立方米/日。今年,污水处理厂全面升级改造,加装臭氧装置,将出水水质提高到环境景观用水标准。

    ●奥林匹克公园成了氧吧

    如今,人们开车经过北五环,可以看到绿色的仰山,雄伟的鸟巢、水立方,绿树成荫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在感叹这里优美风景的同时很少有人知道这里10年前曾经是一片洼地。

    洼里乡靠近北五环,6年前北京将奥运会主场馆建设地点选在这里,作为奥运规划用地,这里要全部拆迁。洼里乡由6个大队、22个生产队组成,总人口约为1万人。那忠、那和力一家住在当时的洼边村,也就是现在奥运会主场馆“鸟巢”的位置,作为村干部,那忠带头成为洼里乡奥运搬迁第一人。

    2002年9月14日,那忠这个土生土长的洼里人带头搬出了他在洼边村的老房子,那家祖祖辈辈17代人曾经生活在这块土地上,那几间老屋已经整整住了5代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到两个月,全乡1万多户顺利搬迁。

    而今,奥林匹克中心区已经成为京城一处新景点,“十一”期间游览人数超过故宫。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成了附近居民的天然绿色氧吧和后花园,不少老年人每天早晨都会来此晨练。

    ●党员带头自拆违建

    2006年,全市农村地区环境建设的号角在海淀区北坞村吹响。当时,北坞村常住人口2600多人,而外来人口却达到了16000多人,是常住人口的5倍。

    肖金凤大妈是北坞村一位退休的老党员,几年前,肖大妈老两口在自家院墙外盖起了10间房,全都出租给了外来人口,每月有一笔数目不小的房租收入。“在全村党员会上,我们家的出租房被点名了,大家都看着呢,你说我一个老党员,要不拆多不好啊!”肖大妈说。开完党员会,她们老两口一商量,不挣房租也不能让人家背后指点啊,所以老两口一致决定拆房,“在我这儿租房的10户,都收到了村里发的信,都知道要拆违建房的事儿,所以我们老两口也没犯难,租房的一搬走,我们老两口就把10间房都拆了。自打我这儿一拆,街坊四邻都跟着拆了!”因为自家第一批带头拆了违建,肖大妈非常自豪。像肖大妈这样党员干部带头拆违的,在这个村还有不少例子。

    现在,北坞村实现了从“城中村”到“城中城”的巨大变化。村中14条路、67条胡同铺上了平整的柏油路,路面全部扩宽至5米以上。而今,北京已经将五环内171个城中村全部“消灭”。

    从2001年至今,北京市已经花费了1000多亿元用于改善城市环境。实现了全市林木覆盖率接近50%,市区建成1.2万公顷的绿化隔离带。7年间北京增加了绿地1万公顷,北京市城市绿化率由2000年的36%增加到目前的43%,人均绿地由2000年的9.66平方米提高到目前的12.6平方米。

    【我的经历】

    当时秀水主卖南方“原单货”

    ●讲述人:“秀水”的第一批个体户 李书兰

    我今年69岁,是“秀水”最早的一批个体户之一,人生中的近20年都是在“秀水”度过的。1988年底,永安里路北的便道到友谊商店的一段路上,大大小小近20个摊位组成的“集市”可以说是“秀水”的前身。那时我还是机加工厂的工人,下班沿途注意到这里交易的热闹情景,便动了心思。

    起初脸皮薄,沿街摆摊觉得不好意思,经过了好一番思想斗争,才下决心投资。“投资”之前,我还经过了一番打探,觉得靠谱了,才向家门口卖菜的租来平板车,每天下了早班,回家做完饭就去上货。当时众人基本上都卖大人小孩穿的棉毛衫,我知道光华路一个针织厂的小卖部卖这类衣服,而且物美价廉,便锁定了这家货源。时间长了,对方还能让1到2块钱的利。因此,除了每月几十块钱的工资,我还有了另一笔收入。

    1989年10月,在当地街道的安排下,我们搬进了距离永安里路北近旁的秀水河胡同。1990年,街道用白洋铁皮统一焊了铁架子,供我们出摊。尔后,成排的小房子又立了起来——这便是日后的“秀水市场”。1991年到1995年,是“秀水”的鼎盛时期。当时除了散客,时常有人“下大单”,成车批货。包括我在内,几乎所有商户的生意都做得特别顺。当时大伙互相比着“追货”——谁家的东西好,其他人也都绞尽脑汁儿想方设法地淘到更好的货。

    创业初期十分艰辛,我时常要和女儿一道去南方进货,有一年碰上泥石流,我们娘儿俩险些被活埋。大约3年后,我的生意进入了平稳期。在老“秀水”时,有一年天寒,我弯腰点货的时间过长,站起来的瞬间,便瘫倒在地,此后被确诊为患腰间盘突出,坐了7个多月的轮椅,经手术复位,才渐渐好转,但落下了腰腿肿痛的毛病。

    近年来,走访“秀水”的国人越来越多。当时市场里主要出售丝绸服装,货源基本上都是浙江等地服装厂的“原单货”(指品质优良的进出口产品)。南方的商户也从中看到了商机。1995年之前,“秀水”里的商户基本上都是北京本地的,此后,陆续有商户开始将铺位转租给南方的商户。

    2005年3月,我们统一进驻到加上地下2层共8层高的“秀水街”大厦。在现在的大楼可将冬天肆虐的寒风和夏天的酷热全拦挡在外了,感觉不到四季的变化,人不再受罪了。

    改革开放三十年大事记(摘录)·1990年

    ●4月7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将美国休斯公司生产的“亚洲一号”卫星送入转移轨道,这是中国的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地完成为国外发射商用卫星的服务。

    ●6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决定自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

    ●8月28日至9月7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等项法律。

    ●11月26日,经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大陆开业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