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 保持多元养殖模式共存
缺乏市场准入和准出制度导致了我国生猪市场波动剧烈,蛛网紊乱现象异常明显。于是有业内人士曾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设置生猪市场准入、准出制度,建议根据我国猪业发展的波动情况,为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避免大起大落,各级政府应基于生产和谐发展原则,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逐步建立生产准入规则,逐步制度化并得以执行。比如,基于利用土地消纳粪尿的原则,确定在多大的土地面积上只能容纳多少猪,当这个地区养猪数量已经达到这个指标时,如果已有场家没有退出,就不能再增加新的场家,即不能再增加养猪数量;再比如,基于动物防疫法的要求,在多大的范围内不能相邻猪场;新建猪场必须在品种、工艺等有所创新,没有经过专门技术培训的人不能开办猪场等,以确保猪业的健康理性发展。同时认为,这种准入制度就是“门槛”,作为产业发展来讲,没有“门槛”就是没有“规矩”,放任自由的发展方式无法造就发达的猪业……。
那么,以我国目前的国情该不该由政府出面出台有关的生猪市场准入和准出制度呢?
笔者认为,上述专家的提议非常有可取之处,但就当前我国的国情而言,还有不少经济落后、贫困人口较多的山区、边远地区的农村。这些地区的养猪生产仍然以散养为主,大多数农民不懂得科学的养猪技术,也很难有机会接受专门的技术培训,而养猪可能就是他们增收的主要来源,通过市场准入制度将其拒绝门外显然是不现实的。
虽然近几年我国多数地区规模养殖发展很快,但每年所出栏的生猪仍有一半左右依靠上述这些地区的散养户提供。而且,我国各地区域差别较大,很难以全国统一的生产模式和准入制度在全国各地推广。如:广东等地养猪规模化水平、生产技术均是全国最高的,要远远超过四川这个全国养猪第一大省。四川有其地域特征,地形以丘陵为主,交通不发达,山区贫困人口较多,然而各种粮食作物、青绿饲料资源却很丰富,假如在四川省一味的推广广东的生猪生产模式,大量的建万头猪场,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在那些地区,养猪也许是解决农村居民就业的一个重要职业。因地制宜,保持多元养殖模式共存才是根本。
传统的散养养殖模式和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模式各有各的优势和弊端,需要辩证的看待。
作者联系方式:13811753925 fengyonghui1018@sohu.com QQ: 1049884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