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 » 正文

我国龟鳖产业风险的由来与规避方略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09-23  
     龟鳖养殖业在我国水产养殖业甚至于在大农业中可谓个性独特,新闻频爆,影响面广。这不仅因为龟鳖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而在开展现代龟鳖养殖并形成一定规模后,大起大落,险象环生,竞争残酷。一些养殖者与消费者均不知所从,叫苦不迭。本文从分析龟鳖产业的风险和缘由出发,提出规避风险的对策,供龟鳖行业管理者、从业者及其他水产养殖业同仁参考。

    一、 龟鳖养殖从“小水产”到“大动荡”,闹出“大动静”,风险濒濒

    原本称为“小水产”的中华鳖养殖业,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抓野生,主要赚“地区差”与“时间差”,价格低廉,九十年代中后期进行规模化养殖,一度成为养殖业投资热点价格猛涨千百倍,一只母鳖价比一头老黄牛。但不久走私鳖苗、鳖蛋大量涌入,鳖病严重流行,养鳖业从飞速发展,很快垮坍,鳖价直线下降,到本世纪初每只鳖苗只几角,每500克商品鳖不足10元,约1/3的养鳖场倒闭或转产。很多养鳖场改成养龟。最近两三年养鳖业开始复苏,鳖价上涨1—2倍,尤其区分温室鳖和称为“生态鳖”的池塘鳖,以及日本鳖、黄河鳖、美国鳖等外来鳖、品牌鳖,价差高达3—9倍。但在抄种流行与盲目跟风影响下,可能再次形成养鳖热,目前已显现第二次跌价的势头。

    养龟业因品种更多、品位悬殊更大,尤其是巴西龟等外来龟的非法入侵或合法进口,大打价格战,市场更为混乱,一只高挡观赏龟可祗一部小轿车。但是今年乌龟市场急转直下,龟苗由提前半年都不能保证能预订得上,到几家产龟苗大公司门庭冷落。乌龟苗价仅3元左右,下降2/3—1/2,温室商品龟每500克只有15—17元,比不上普通的黄鳝价位。巴西龟更是一落千丈,龟苗由最高每只12.5元,下降至如今的0.6—0.8元。而金钱龟、鳄龟等却不降反升,每只苗价成百上万。可见龟市重蹈鳖市复辙,出现第一次大动荡。养龟小户可能又要垮掉一批,养殖大户也只有在不同程度的亏损中熬过风险。

    二、 我国龟鳖产业风险的由来分析

    (一)重养殖,轻消费,市场狭小,产业原动力不足是产生我国龟鳖产业风险的最主要原因。众所周知,任何产业供求失衡就会产生风险与动荡,供过于求销价跌,供不应求销价涨。只有供求平衡,产销两旺,产业才会健康发展。

    我国虽然龟鳖文化源远流长,但在传统开发利用上,主要利用龟板鳖甲等良药功效,作为美食,鳖尚在南方有野生鳖分布地区还有一定消费市场,而食龟仅局限在以武汉、沙市、长沙为主要集散地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湖区,消费市场很小。改革开放以来开始逐步扩大,又遇到外来鳖龟入侵、假冒伪劣鳖龟及制品的泛滥,养殖中病害造成的药物残留、高密度环境与单一饲料引起品质风味大幅下降,加上龟鳖本身坚甲利爪不易宰杀,可食部分较少,以及商业抄作价格猛涨等多方面原因,除部分观赏龟和池塘仿野生鳖外,使龟鳖消费品质形象下降,开始扩大的市场重新萎缩,尤其远离普通百姓餐桌。尽管我国近年来龟鳖养殖产量在20万吨上下浮动,与过去相比发展迅猛,但是与13亿消费者、一半以上的城镇人口相比,与其他鱼虾水产品相比是很微小的。龟鳖消费市场拓展得好肯定是供不应求的。只可惜我国一般龟鳖养殖者与投资者,大都重养殖,轻消费,重经济,轻文化,更未主动开拓整个龟鳖行业消费市场和弘扬龟鳖文化、保护野生资源等公益活动。只是算计个人龟鳖养殖短期有利可图的小帐,缺少风险意识,盲目跟风“一窝风”上,使狭小的消费市场很快饱和,风险随即而至。因此,龟鳖消费市场狭小,产业原动力不足是产生我国龟鳖产业风险的最主要原因。只有拓展龟鳖的消费,才能整体拉动龟鳖产业的发展。熟悉市场的广东绿卡公司董事长曾旭权首次提出龟鳖养殖企业老板要做到“四会”即“会养、会吃、会销、会宣传”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他独家斥资百万举办中国首届“龟鳖产业文化论坛”和组织开办“中国龟鳖产业网盟”就是付诸的行动。

    (二)重外来,轻本土,外来龟鳖入侵,种苗市场无序,抄种成风;种质资源保护与良种培育疏于管理,是引起龟鳖产业动荡的重要原因。

    我国龟鳖产业的超常发展,对周边国家地区龟鳖市场和养殖,乃至世界野生动物保护造成不小影响。原本除部分华人居民外,东南亚国家及印巴、美国等并不食用或观赏龟鳖,更不会养殖龟鳖,但中国龟鳖市场的巨大诱惑,使越、泰、巴、孟、印、尼、美、日等国及台湾,先走私后多途;先鳖类后龟类;先野生后养殖;先苗、蛋后成体;先大宗后珍稀,大量涌入中国内陆。不仅加速中国本土、亚非及美洲部分野生龟鳖的灭绝。而且严重冲击中国大陆龟鳖市场,成为龟鳖产业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缔约国会议曾多次提醒制止这一现象.美国因每年向中国出口钩钓野生鳄龟,引起野保组织及多方人士抗议,不得不逐年减少,据说今年已全面叫停。而我国政府多年一直在扼制龟鳖走私,并在2004年下文限定龟鳖进口口岸,禁止直径小于10厘米的龟鳖进口,但是并未得到严格有效执行。合法或非法进入的龟鳖各类种群仍占有我国龟鳖市场相当份额。

    我国龟鳖苗种一直没有市场准入制度,也缺乏相关种质标准,引进品种没有适应驯化与科学论证程序与规范;现有一些珍稀濒危野生龟鳖的准运准养法规制度执行困难,而一些受利益驱使的媒体或行家不讲原则的舆论误导,推波助澜。使现实情况变成无论何种龟鳖种苗或受精卵、种质良莠,何种产地来源、种群数量,皆可出售;造成种质混杂、近亲退化、入侵种、杂种放流,国产土著种遭到侵害;土著龟鳖种类至少已有3种以上已在野外灭绝;原分布广泛的大宗品种中华鳖与乌龟在野外也十分罕见;龟鳖基因库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尽管随着与国际接轨和生物多样性意识增强,我国组建了一批国家、省市级龟鳖原、良种场和二、三处珍稀龟类自然保护区,但优质不能优价,良种推广、种质标准、野生保护等立项困难,经费很少,仍举步维艰。

    (三)重产量,轻质量,对养殖环境模式、饲料营养配制、病害药物防治、精深加工研制等科技投入不足,创新招术不多,造成养殖龟鳖品质总体不佳,对龟鳖市场前景产生很不利影响。

    我国开展规模化养殖龟鳖历史不长,龟鳖生物学等基础性研究滞后,在养殖环境与模式、饲料营养等养殖技术上走过不少曲折之路。与一般种养业一样,龟鳖行业开始单纯追求产量与效益,缩短养殖周期,简单移植了温室加温、工厂化流水养鱼设备与技术,不久遇到高密度养殖环境、水质恶化,采光不足加上台湾种苗易感性等多种原因,使病害流行、滥用药物残留,尤其是以鳖白点病、白底板病等为代表的杀伤力很强的病害,一度使养鳖业遭到重创;在养鳖饲料方面基本上移植鳗鱼饲料配方剂型,普遍营养过盛,生长虽快体质脆弱,成活率与品质明显下降。以后,随着市场绿色无公害生态意识增强和对龟鳖品质的强烈要求,出现了一批在池塘仿野生条件所谓“生态甲鱼”和无公害龟鳖品牌与地区。在鳖龟养殖模式上外塘与温室并存或分段配合;养殖饲料方面粉料、膨化料及生鲜料配合;病害防治由单一用药治到综合防治,疫情也有所好转,但是除少数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和企业外,龟鳖养殖科技投入普遍偏少,平均不到总产值的1%;也没有重要创新和技术突破。龟鳖营养需要、种质遗传、药理病理、精深加工等基础性研究基本停顿或处于空白状态,最终造成龟鳖产业风险濒发,养殖者、投资者与消费者均受其害,直接影响我国龟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对龟鳖产业的宏观调控不够,对国家加强行业协会、商会的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贯彻不力,不少行业协会“政会”不分,行政干预过多,协会流于形式,这也是龟鳖企业主小农意识重,信息封闭,造成风险多发的重要原因。

    一年前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7)36号文件,对加强行业宏观调控管理和行业协会的改革发展十分重要,尤其是针对有关行业协会、商会的政策法规不健全、没有真正起到行业自律、市场信息、产业、科技咨询共享,反映从业者的诉求与维护其合法权宜的作用。可惜作者认为这个反映龟鳖从业者心声,顺应国际产业及市场大潮流的“破冰”之举并未在龟鳖产业很好贯彻,从业者参加某些徒有其名的协会、商会、学会除必须按时交纳会费与纸上谈兵外,并未得到多少实惠,行业风险没有预警机制和得到有效化解。

    三、 规避龟鳖产业风险的对策方略

    通过对我国龟鳖产业风险的由来分析,对规避风险的策略认识就比较明确了。

    对策一:从业者行动起来,大力弘扬龟鳖文化,大打拓展龟鳖消费市场“人民战争”。从人文生态、健康长寿、防癌良药、烹调美食、精深加工、观赏新宠、营销策略、文学艺术、产业文化等多个层面,恢复和强化龟鳖在广大消费者心目的美好形象;并且以无与伦比的优良品质风味,功效独特、丰富多样、价廉物美的产品类别和全方位的人性化,讲诚信,周到服务,满足国内外各种消费需要。不是一两家大企业、一两个主产地区这样做,而是全行业、各地区、全体从业者都一起动手,用文化科普拓展市场,用大众消费拉动产业发展。

    对策二:从业者组织起来,自觉自愿通过互连网、专业合作组织、公司加农户、以及按国务院文件精神改革发展的行业协会、商会等多种组织形式,自律自强、互助互惠,溶入社会龟鳖产业大市场中。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洪流中,无论资本投入、生产规模的大或小,只要有经营就必然受到产业动势和市场的考量。要适应它、掌控甚至驾驭它,单靠个人奋斗,埋头苦干是不行的,必须在发展模式、市场供求、科技创新、产品研发等进行信息交流和咨询,巧妙周旋。如前两年养龟逐渐升温,势头迅猛,若从网络等相关组织中,预测到消费市场有限,一定时期必会出现产业拐点,就可预先采取措施防范,规避目前龟苗滞销的风险。

    对策三:从业者科学理智对待龟鳖引种及品种选择,避免盲目跟风、一轰而上。我国目前已进行人工养殖的龟鳖品种达到80多种,超过土著龟鳖种类1倍以上,约占世界龟鳖种类的2/5。这些引进品种绝大部分没有通过合法途径,并且在引种前,几乎都未进行充分调研基础上的适应性驯化试养、未经过对环境影响的确认,以及生态定位、功能定位等一系列引进驯化科学论证程序。有些外来龟鳖如被“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定为“100种危险入侵物种的巴西龟”已挤占我国龟类养殖总产量达到一半以上,并且已经流入长江、珠江水系的河流、湖泊,严重侵害处于同一生态位的乌龟、拟水龟等土著龟的生存。很多外来龟鳖尽管货未到,就有人仅凭有限文字资料,大做广告,不负责任的任意夸大习性功效,甚至有意误导养殖者与消费者,致使盲目跟风一轰而上,市场失衡,自然环境、养殖者与消费者三受其害。

    对策四:加大对龟鳖养殖环境模式、饲料营养配制、病害药物防治、精深加工品研制等科技投入的力度,争取国家省市地方立项与企业自筹多方集资,自办科研相结合。创新思路,为各种龟鳖创造最佳环境,提供全价营养、改良遗传种质、提高品质风味与独特良药功效,发挥名牌、名品、名家效应,应对市场多方需求;同时节能节水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成活率与利润率。在企业间展开协作攻关,取长补短,互利共盈,而不能互相攻击搞恶性竞争。如影响最大的两种龟鳖养殖模式之争:温室养殖优点是打破冬眠,生长时间长、周期短,密度大,产量高,即使售价跌,效益仍十分可观,但是最大的缺点是品质和药效下降,美味丧失;而外塘养殖优缺点正好相反。如果把这两种养殖模式互相结合进行“分段养殖”,即在苗种期以温室为主,以缩短养殖周期,进入商品前期投入外塘,进行所谓生态养殖为主,以改善肉质风味。再达到无公害、绿色、甚至有机食品的要求,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整体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

    总之,如果说龟鳖产业风险由来是二分“天灾”八分“人祸”;那么规避龟鳖产业风险完全可以事在人为。只要龟鳖产业全体同仁团结一心,以科学发展观、创新养殖观念、创新民生环保理念,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行为,龟鳖产业定能成为颇具中国特色的朝阳产业,为人类健康长寿做出贡献。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